《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网友:原来我的老家在这里

B站影视 2024-11-28 18:08 3

摘要:2024年6月12日至15日,主播董宇辉带领《与辉同行》团队走进山西,在此期间,董宇辉多次提及想听一首山西民歌《走西口》,最终在山西文旅的安排下得以实现。为什么这首的民歌已经流传百年,还让我们不忘?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2024年6月12日至15日,主播董宇辉带领《与辉同行》团队走进山西,在此期间,董宇辉多次提及想听一首山西民歌《走西口》,最终在山西文旅的安排下得以实现。为什么这首的民歌已经流传百年,还让我们不忘?

《闯关东》剧照

2024年《山花烂漫时》成了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剧,新上映的电影《好东西》也被大家打到了9.1的高分,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却都被同一位演员演活了,她就是:宋佳。而这位优秀女演员打动大家的角色,就是从一部《闯关东》的鲜儿开始的。

《下南洋》剧照

曾经于央视热播的《下南洋》,竟以4.56%的收视率,与当年央一的3.15晚会一同雄踞全国电视收视排行榜,实在令人讶异。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大移民三部曲,都是由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坐在电视机前的很多人,只知道自己出生和成长地,直到通过这些历史剧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

但是这几部电视剧并没有完全概括所有的大迁移,除此之外还有“湖广填四川”新疆大迁移大陆移民台湾等等。

我们的祖辈从哪里来?又是如何到这里?为什么到这里?连网友们都开始通过网络开始寻根!

网友网上寻根

01

“人满为患”

四亿,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道光年间,清朝人口突破四亿大关,这在当时农业技术条件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压力测试。

试想一下,有限的土地上挤满了嗷嗷待哺的人口,资源争夺、生存焦虑弥漫在空气中。这可不是什么“康乾盛世”的滤镜能够掩盖的现实。与此同时,清朝疆域的拓展,如同打开了一个泄洪阀,为汹涌的人口洪流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东北、西北、西南,这些原本人烟稀少的地区,开始成为新的希望之地。

02

资源驱动的迁移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话在清代的语境下显得格外沉重。土地,这个农业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人口爆炸的压力下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精耕细作,土地资源早已接近饱和。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温饱问题成为压在农民心头的一块巨石。为了活下去,为了让家人吃上饭,无数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未知的征途。

他们的目光投向东北。东北,那片广袤的黑土地,有着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物产,对于习惯了精耕细作的关内农民来说,简直就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宝地。

《闯关东》宣传海报

闯关东,这个充满艰辛和希望的词汇,成为了无数山东、直隶、山西、河南农民的共同选择。他们携家带口,跋山涉水,去追寻一个关于土地的梦想。

除了东北,四川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移民目的地。“湖广填四川”,这个历史名词背后,是另一段关于生存和发展的迁徙史诗。

四川盆地,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由于山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农民生活困苦。为了摆脱贫困,为了寻找更好的出路,他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四川的漫漫长路。移民并非盲目之举,而是有着明确的资源导向性。东北的土地、四川的物产,都是吸引移民的重要因素。

此外,台湾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颇具吸引力,从而吸引了一批来自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移民。他们或为了耕种,或为了贸易,在新的土地上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山区,这个看似贫瘠的地方,也成为了一些移民的选择。

他们或为了躲避战乱,或为了寻找安宁,在山区开垦梯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同的资源禀赋,吸引了不同的移民群体,也塑造了不同的移民文化。

03

政府政策的引导与调控

清政府对于人口迁移的态度,可以用“又爱又恨”来形容。政府企图借移民之举开发边疆,以巩固统治,增加税收。摊丁入亩,这个看似简单的政策调整,却极大地解放了农民的流动性,为人口迁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实,政府最担心移民失控,威胁到满族统治的稳定。

东北,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清政府对东北的移民政策经历了从鼓励到限制的转变。乾隆年间,由于担心汉人大量涌入东北会威胁满族利益,清政府开始限制关内人口迁往东北。这种限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东北的开发进程,但也维护了满族的统治地位。

而台湾这座宝岛,也牵动着清政府的神经。政府希望开发台湾,增加人口,巩固海防但又担心台湾成为反清势力的据点。因此,清政府对台湾的移民政策也充满了矛盾。

政府的政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和调控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政策的调整,往往与国家战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例如,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为了增加收入,保卫边疆,再次鼓励农民迁往东北。这使得“闯关东”的浪潮再次兴起,东北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04

人口流动与民族融合的互动

人口迁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它更像是一场社会结构的重塑。清代的人口大迁移,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特别是东北、西北等地区。

以东北为例,“闯关东”的浪潮,使得原本人烟稀少的东北地区,涌入了大量的汉族人口。这不仅改变了东北的人口构成,也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生产方式,以及新的社会矛盾。东北的原住民,如满族、蒙古族等,不得不与新来的汉族移民共同生活,共同开发这片土地。文化碰撞、利益冲突在所难免,但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民族融合。

“湖广填四川”,则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湖南、湖北等地的移民,将他们的语言、习俗、文化带到了四川,与当地的巴蜀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四川文化。

移民与原住民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既有融合,也有冲突。但最终,他们共同创造了新的社会秩序,新的文化认同。

除了东北和四川,新疆也是一个重要的移民目的地。清政府为了巩固在新疆的统治,鼓励汉族和其他民族迁往新疆,进行屯垦戍边。这不仅加强了边疆的防御力量,也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既有冲突,也有融合,共同塑造了新疆的多元文化格局。

人口迁移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05

清代人口迁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回望历史,清代人口大迁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人口流动。它并非简单的“闯关东”、“走西口”、“湖广填四川”“下南洋”几个关键词所能概括,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发展、融合和变革的史诗。

在资源匮乏的压力下,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无数中国人背井离乡,踏上未知的征途,用他们的汗水和泪水,开垦出一片新的天地,也改变了中国的人口格局和社会结构。

这场迁移,他的利弊是双面的。它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但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和环境问题。例如,过度开垦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森林砍伐等,都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教训。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展望未来。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城镇化浪潮,人口流动依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让“新移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如何解决他们面临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需要创造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给你小心心]

海报新闻-海报新闻-2024年9月9日-《为啥明清大规模移民对山东人群基因影响不大?》

上观新闻-2023年3月1日-《明清以后,人口由北向南“单向迁移”何以被多样化流动所取代》

上游新闻-11月9日-《“湖广填四川”真相:每个省的人,都能在四川找到“老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2003年5月26日-《新疆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国情-2023年4月23日-《历史上精通骑射的东北锡伯族为何会成建制地出现在万里之外的新疆?》

澎湃新闻-2024年6月12日-《清朝台湾的省会变迁》

中工网-2024年5月22日-《从“开山抚番”看清朝对台湾地区的开发》

海报新闻-海报新闻-2024年9月9日-《为啥明清大规模移民对山东人群基因影响不大?》

上游新闻-11月9日-《“湖广填四川”真相:每个省的人,都能在四川找到“老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2003年5月26日-《新疆的历史与发展》

上观新闻-2023年3月1日-《明清以后,人口由北向南“单向迁移”何以被多样化流动所取代》

中工网-2024年5月22日-《从“开山抚番”看清朝对台湾地区的开发》

澎湃新闻-2024年6月12日-《清朝台湾的省会变迁》

中国国情-2023年4月23日-《历史上精通骑射的东北锡伯族为何会成建制地出现在万里之外的新疆?》

来源:史纪奇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