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东京人口有1400多万,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363人,上海人口2487万,密度才3900人左右,按理说东京应该到处盖高楼大厦才对,结果呢?
大家都知道,日本东京是个超级大城市,人挤人,地儿小得可怜,总面积才2194平方公里,跟上海的6341平方公里比起来,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可东京人口有1400多万,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363人,上海人口2487万,密度才3900人左右,按理说东京应该到处盖高楼大厦才对,结果呢?
街头巷尾一大堆独门独户的民宅,那些两三层的木头小房子到处都是。上海呢?基本都是高层楼房,小区林立。
这事儿挺让人纳闷的,为啥会出现这种反差?其实啊,这不是土地多少的问题,而是制度、历史和法规这些因素搅和在一起的结果。
先说土地面积和人口的对比吧。东京作为日本首都圈的核心,人口密度确实高得吓人,但上海的土地资源相对宽裕些。
按数据算,上海人均土地占有量比东京大,可住房模式却完全不一样。东京居民很多住在一户建,就是那种独立的小房子,通常两到三层,木结构为主。
上海人呢,大多挤在高层公寓里。这不是因为日本人爱住小房子,中国人爱住大楼,而是土地所有制的差异太大。
日本是土地私有制,个人可以买地建房,自由度高。中国则是土地公有制,居住用地不能随便买卖,个人建房的机会基本没有。
日本的土地私有制是从明治时代就开始的,战后也没变过。老百姓可以直接从地主或政府手里买地,然后找建筑公司盖自己的房子。
这种模式让东京即使地价贵,也能有不少人选择建独栋房。当然,东京中心地带地价高到飞起,所以一户建多集中在郊区和外围,那些小房子占地小,紧挨着建,省空间。
相比之下,中国从1949年后土地国有化,城市用地统一规划,个人没法随意买地盖房。住房基本靠单位分配或后来市场买商品房,高层楼房成了主流,因为这样能最大化利用土地,容纳更多人。
再聊聊历史背景。日本二战后城市被炸得一塌糊涂,住房短缺严重。政府从1950年起推行重建计划,重点是低层住宅,因为材料容易搞到,建得快。
1950年制定的建筑基准法规定了建筑高度和抗震标准,木结构房子最多两层,有些新技术允许三层,但总体上限制高层,以防地震时出大事。日本地震多,这法子挺实际。
结果呢,一户建成了主流,到1973年,65%的日本人住独栋房,1990年还是60%,2008年六成日本人住单户房子。东京虽是城市,但郊区扩展快,铁路发达,人们住外围上班方便。
中国这边,建国后学苏联的集体主义,住房也跟着走公寓路线。苏联国土大,但城市居民基本住楼房,强调集体生活。中国早期城市住房短缺,单位建宿舍,多是多层楼。
改革开放后,房地产市场化,香港开发商进来,带进高层模式,因为香港地少人多,高楼是常态。内地开发商一看,这能赚大钱,还能快速解决住房需求,就大规模盖高层小区。
从1995到2015年,政府投了巨资建房,2011年就计划建3600万套保障房,高层公寓占比高。结果,中国城市90%的人住公寓,家居拥有率高到90%,但基本是楼房。
法规方面,日本的建筑法规对住房影响大。建蔽率和容积率控制建筑占地和总面积,路宽决定能建多高。
木房子寿命算20年,混凝土30年,每年贬值,鼓励重建。这让日本人习惯盖小房子,用几年换新的,不像中国楼房设计寿命长,建好住几十年。
日本住宅公团1955年成立,建了不少公营公寓,但一户建还是主流,因为私有地允许灵活操作。东京23区内,不少一户建不满足接道要求,但占比近50%,说明法规虽严,但民间建房空间大。
中国建筑法规偏向高层开发,城市规划统一,容积率高,能建更多层。土地出让给开发商,盖高层卖房,政府收地价,开发商赚差价,居民买现成房。
结果,上海高层林立,绿化小区多,但个人建独栋的机会少。农村有宅基地,但城市不行。这制度决定了住房模式。
经济因素也不能忽略。日本战后经济起飞,收入倍增计划让老百姓有钱买地建房。银行贷款容易,利率低,民众借钱盖房,还款周期长。
东京地价虽高,但郊区便宜,人们开车或坐电车上班,住一户建成本可控。泡沫经济期1980年代,地价飙升,公寓比例升,但一户建占比仍高。
1991年泡沫破灭后,房价跌,更多人买得起地。相比欧美,日本一户建小,但对日本人够用,不追求大别墅。
中国经济腾飞后,房地产成支柱产业,高层楼房拉动钢筋水泥需求,创造就业。2014年城市建设雇了2900万人,建了55亿平方米房,人均74平方米。
但房价涨快,国家收入跟不上,房产泡沫风险大。有些地方像鄂尔多斯,早年空置率高,被叫鬼城,后来人口进驻,情况好转。但整体上,高层模式适合快速城市化,解决亿万人住房。
文化和社会因素也掺和进来。日本人喜欢私密空间,一户建有独立感,哪怕小,也能改建。公寓多在市中心,通勤族住,但家庭偏好独栋。
统计显示,日本六成家庭住单户房。中国人适应集体生活,小区有保安物业,方便管理。高层楼房有电梯,公共设施好,适合老人小孩。但缺点是维修贵,物业费高,日本一户建自己管,成本低。
东京模式有啥启发?不是说中国该学日本建独栋,那不现实。土地制度不同,人口基数大,中国城市化率高,盖高层是必须。
但可以借鉴日本的抗震法规和规划灵活性。上海密度低些,但楼房多,因为政策导向。未来,中国农村宅基地改革,或许能多点独栋,但城市还是高层为主。
总的来说,这事儿的核心是制度决定的。日本私有地+低层法规+经济支持=多一户建。中国公有地+高层规划+市场开发=多楼房。土地够不够不是关键,苏联地大物博,还不是住楼房。
东京小房子多,不是因为地多,而是因为能这么建。中国楼房多,不是地少,而是这么规划。懂了这个,就知道为啥东京到处小民宅,上海高层耸立了。
来源:安琪不是酵母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