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在闰月,农人愁啥?老祖宗的话藏着大学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3 15:56 2

摘要:今早去早市,看到卖菜的李大爷蹲在摊位前叹气,说今年8月19日出伏,偏偏赶上闰六月,想起老话“出伏在闰月,农人发大愁”,心里就不踏实。周围几个买菜的大叔也跟着点头,说这老话传了几代人,肯定有道理。这到底是咋回事?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给大伙讲清楚。

今早去早市,看到卖菜的李大爷蹲在摊位前叹气,说今年8月19日出伏,偏偏赶上闰六月,想起老话“出伏在闰月,农人发大愁”,心里就不踏实。周围几个买菜的大叔也跟着点头,说这老话传了几代人,肯定有道理。这到底是咋回事?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给大伙讲清楚。

要明白这话的意思,得先搞懂两个词:闰月和出伏。闰月是农历里的特殊安排,因为农历一年比阳历少十几天,为了让节气和季节对得上,每几年就会加一个月,今年加的是闰六月,从7月25日到8月22日。出伏呢,就是三伏天结束,今年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8月19日结束,刚好在闰六月里。

为啥农人会愁?最直接的是天气。闰月意味着夏天拉长了,高温天可能比往年多。老话说“闰月六月热死牛”,可不是夸张。现在正是秋粮灌浆的关键时候,水稻、玉米都怕持续高温。就拿水稻来说,灌浆期最适温度是25到30度,要是连续几天超过35度,谷粒就不饱满,千粒重下降,一亩地少收几十斤很常见。去年我们村就遇到过,高温天多,水稻亩产比往年少了百十来斤,李大爷家六亩地,直接少收六百多斤。

更让人揪心的是秋雨。出伏后本该慢慢转凉,雨水也该有规律,但闰月年份的天气往往“没章法”。要么是“秋老虎”带着干旱来,土地裂得能塞进手指头,玉米叶子卷成筒,想浇水都没地方抽;要么是秋雨连绵,一下就是十几天,水稻在田里泡着,容易发霉发芽,收上来的谷子里全是瘪的、烂的。我们这儿有年闰月,出伏后下了半个月雨,我家亲戚种的三亩晚稻,最后只打了两蛇皮袋好谷,其余全扔了。

农事节奏也被打乱了。往年出伏后,农民就该忙着翻地、种油菜、撒麦种了,温度和湿度正好。可闰月年温度降不下来,土壤还烫得很,种子播下去要么不发芽,要么刚发芽就被晒死。去年隔壁村王婶心急,出伏就种了油菜,结果赶上连续高温,苗全枯了,又得重新买种子补种,不光多花钱,还耽误了节气。

但话说回来,老祖宗的话是经验,不是定论。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气预报能提前十来天知道冷暖雨旱,有抽水机应对干旱,有排水渠对付涝灾,还有抗高温的种子。就像今年,村里合作社提前给水稻盖了遮阳网,还准备了无人机喷抗旱药,李大爷说虽然还是担心,但心里比以前有底多了。

可不管怎么说,农民靠天吃饭的本质没变,天气稍微反常,他们就得比平时多操十倍的心。咱吃的每一粒米、每一颗菜,背后都是他们跟着节气、看着天气一点点熬出来的。出伏在闰月的愁,愁的是一年血汗可能打水漂,愁的是一家人的嚼用没着落。

你们那儿有这样的老话吗?家里种过地的长辈,对闰月出伏有啥说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好运相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