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灵芝撑起“产业伞”,猴头菇种进“致富院”。近年来,黑龙江省同江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以种植灵芝、猴头菇等珍稀食用菌为抓手,积极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报记者 高伟 通讯员 赵鹏 郭艳丽
灵芝撑起“产业伞”,猴头菇种进“致富院”。近年来,黑龙江省同江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以种植灵芝、猴头菇等珍稀食用菌为抓手,积极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进银川乡灵芝种植基地,一株株灵芝撑开饱满的菌盖,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为最大限度提升土地效益,基地创新采用了“地栽+架栽+悬挂”三位一体立体种植模式,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使土地利用率提升了200%左右。眼下正值灵芝收粉的关键期,大棚内的自动化鼓风机正持续运转,细密的淡红色孢子粉随着气流被高效收集,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菌香。据介绍,每栋大棚每天可收获孢子粉约4.5斤,这些凝聚着养分的粉末将在精心晾晒后成为优质的中药材原料。按照生长周期,基地预计到十月份将全面完成今年的灵芝收粉工作,为丰收季画上圆满句号。而在这充满生机的基地里,银川村村民崔庆宇也用辛勤的付出守护着灵芝的生长。“我天天就是看看这个灵芝的湿度,如果说要是干了,我就得浇浇水,有时间就给除除草。一年下来能分3000块钱,还不累,忙完了,剩下时间没啥事,就干点活。”崔庆宇说。
除了在种植环节精耕细作,银川乡更在灵芝产业链延伸上持续发力。走进副产品展览厅,各类灵芝衍生品琳琅满目,既有灵芝孢子粉、灵芝切片等基础加工产品,也有具备辅药功能的灵芝保健制品,更有造型雅致、兼具观赏价值的灵芝盆景,全方位展现着“一株灵芝”的多元价值。
银川乡便民服务中心科员刘淑玲说:“目前,我们已筹资60余万元,建设2栋观光棚及产品展览厅,并以观光棚为核心打造生态园,实现种植展示、旅游观光、产品销售一体化,还推出了灵芝盆栽等特色产品。今年预计种植灵芝6万株,收益超20万元。”
银川乡在巩固灵芝主导产业的同时,创新推出“庭院经济”模式,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猴头菇,形成特色产业互补。庭院内,一团团黄白相间的猴头菇正长势旺盛,菌伞饱满紧实,边缘微微上翘,细密的绒毛清晰可见,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灵芝+猴头菇”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丰富了产品结构,更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银川乡综合办科员姜晓瑞说:“我们鼓励村民充分利用自家庭院的闲置空间进行猴头菇种植。今年,全乡预计种植猴头菇0.5万株,与灵芝产业形成互补,预计将共同带来20余万元的收益。”
为确保产业高质量发展,银川乡与牡丹江农业技术学院开展深度合作。学院专家团队定期驻点指导,从菌种优选、立体栽培到环境调控,为菌菇生产提供全周期技术支撑。更让菇农安心的是,村投公司创新推出《食用菌包保险协议》,为6万株灵芝和0.5万株猴头菇投保,覆盖菌包污染、极端天气等主要风险,真正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银川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张君泽说:“银川乡将在‘提质、延链、拓市’上下功夫,联合科研院校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拓展电商平台和销售渠道,打响特色产业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一朵朵灵芝撑起产业振兴的希望,一簇簇猴头菇绽放富民增收的梦想。同江市银川乡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融合+风险保障”的创新实践,让特色菌菇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结出累累硕果。同江市将继续深耕特色种植产业,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端上“生态碗”,吃上“产业饭”,走稳“致富路”,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