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王皇后:在册封皇后之日,便悲催死去,服丧期还被大为缩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23:50 2

摘要:在李适还是鲁王的时候,就将王氏纳为王嫔。上元二年,王氏生下儿子李诵(即未来的唐顺宗皇帝);另外,还生有一女唐安公主。

唐德宗李适的皇后王氏,是唐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但记载却相对简略的女性。

王氏出生在中等官僚家庭里,其父亲叫作王遇,做官做到秘书监。

在李适还是鲁王的时候,就将王氏纳为王嫔。上元二年,王氏生下儿子李诵(即未来的唐顺宗皇帝);另外,还生有一女唐安公主。

正所谓子凭母贵,成功生下儿子后的王氏,立马得到了李适的宠爱。

在李适登基,成为唐德宗后,王氏被册封为淑妃。贞元二年,王氏病重。

此时,唐德宗李适方才急急忙忙地将王氏册立为皇后,可是就在同一天,她便在两仪殿去世。

按照当时唐朝的礼法规定,当皇后去世时,皇帝和百官都需要身着素服,需要服丧二十七天的时间,而且在头三天需要停止处理朝政。

然而,王氏此番去世之后,唐德宗李适却穿着素服继续处理政事,而且他只服丧七天就除去丧服,便给她上了一个谥号叫作:“昭德”。

而文武百官则更短了,仅仅服丧了三天时间而已。

唐德宗李适为何要缩短,王氏的服丧日期,难道他对她没有半点感情吗?

非也非也,其实唐德宗李适之所以这般安排,

是参照晋朝文明皇后去世时“天下发哀三日即止”的旧例。

公元268年,文明皇后王元姬去世。晋武帝司马炎下诏天下将吏发哀三日即止。

司马炎这么做,并非因为他不爱文明皇后,而是迫于政治局势的一种无奈之举。

当时,西晋王朝毕竟方才刚刚成立,政权尚未稳定,如果按照古礼长期服丧并停止处理政事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到政务的运转与民心安定。

故而,方才通过将服丧日期缩短至三天,来借此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唐德宗李适缩短王氏服丧日期的理由,也是同晋武帝司马炎差不多的。

只不过一个是处于王朝初期,政局不稳定;一个是处于王朝末期,政局不稳定。

唐德宗李适所处的时期,已经属于中晚唐。

此时,经过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国家内部矛盾重重。

当时,唐德宗李适忙着两税法改革和削藩、防吐蕃等重大事务。而且,在此之前,其还经历过泾原兵变,一度被撵出了长安。

唐德宗李适深知国事不可一日耽搁,故而只能缩短王氏的服丧日期,来确保国家朝政不出问题。

还有,王氏生前只是淑妃而已,一直到其病重临终之际,方才匆忙册立为皇后。其本人在册立皇后当天去世,就说明了并未真正母仪天下,在丧礼规格上按理来说也是需要比那些真正的皇后低一阶的。

话说回来,五月,王氏以昭德皇后的名义安葬在靖陵。

王氏的母亲郕国夫人郑氏请求自行设祭,唐德宗李适下诏说:“祭筵上不准用假花果,想祭的人自便。”

从此以后,皇室宗亲以及李晟、浑瑊、神策六军的大将们都纷纷设祭。

从启攒(移棺待葬)之后,每天都有人多次致祭,一直到发引(出殡)才停止。

这足以见得,唐德宗李适对王氏的感情是不浅的,不准用“假花果”,不仅能够反对铺张浪费,也能够体现他对于亡妻的尊重,不希望让祭礼流于形式。

唐德宗对王氏的家人也很好,当初王氏还是淑妃时,唐德宗李适就追赠她的父亲王遇为扬州大都督,王遇的儿子王果为眉州司马,皇后的甥侄辈被封官的有二十多人。

永贞元年十一月,儿子李诵继位成为唐顺宗,又将靖陵中的王氏迁出,祔葬于唐德宗李适自己的崇陵。

来源:浅谈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