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大的昏君,就是因为此人,世界第一的大唐帝国彻底走向覆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18:52 2

摘要:盛唐末期,民生凋敝,权力腐败,这时安禄山的叛军杀了进来,唐玄宗仓皇逃命,一个14岁的皇族少年李适也被迫踏上流亡之路。

咱们说起唐德宗李适,那真是个活生生的“过犹不及”的典型例子。

盛唐末期,民生凋敝,权力腐败,这时安禄山的叛军杀了进来,唐玄宗仓皇逃命,一个14岁的皇族少年李适也被迫踏上流亡之路。

谁能想到,这个在颠沛流离中长大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唐德宗,并且在励精图治与决策失误中,亲手为大唐帝国的覆灭埋下祸根。

说起安史之乱,那可是李适权力启蒙与军事崛起的关键时期。

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李适跟着唐玄宗逃命,亲眼目睹了马嵬驿兵变。

那年7月,杨国忠被杀,杨玉环自缢,这些血腥的场面让李适对武将集团有了深刻的戒备心理。

到了762年,20岁的李适成了天下兵马大元帅,参与平定史朝义叛乱,在洛阳北郊的战役中积累了不少军事威望。

平叛期间,李适主要依靠朔方军和回纥骑兵等外部力量,这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常备军有49万,而乱后各地藩镇的私兵总数超过了80万。

建中年间,李适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试图重振大唐。

他推行了两税法,用资产税取代了租庸调,短时间内中央财政收入从不足200万贯恢复到了1200万贯。

不过,这也有个大漏洞,地方藩镇借“留州”“送使”截留税收,中央实际上能掌控的税收不到40%。

李适还在地缘政治上做了些漂亮的尝试。

781年,他与南诏缔结“苍山会盟”,迫使吐蕃收缩到陇右。

每年还从回纥购入10万匹战马,虽然这导致了河西绢价暴跌,但在当时也算是个不错的策略。

然而,李适的道德表演却带来了政治风险。

他在守孝期间“食无盐齑”,这种极端行为暴露了他对礼法的病态依赖,也为他后期猜忌文臣埋下了伏笔。

李适在削藩战略上的致命失误,直接导致了泾原兵变和权力的异化。

781年,成德节度使李惟岳请求袭位,李适强硬拒绝,这引发了四镇之乱。

783年,泾原军因为犒赏不足哗变,李适不得不出逃奉天,这一事件被称为“奉天之难”。

在逃亡期间,李适开始倚重宦官,组建神策军,至贞元十二年(796年)正式设立左右神策中尉,开启了宦官掌握禁军的先例。

神策军从初建的3万膨胀到15万,消耗了国库岁入的60%。

财政方面,李适通过宫市制度,宦官以“和市”之名强征民财。

他还设立了琼林大盈库,掠夺财赋,至德宗末年,库中存绢达700万匹,相当于中央三年的税收。

805年正月,李适病逝。

这时候再看唐德宗的一生,他用前半生竭力修补的帝国裂痕,最终被后半生的猜忌与短视撕扯得更加破碎。

从两税法的赋税平权到宫市制的权力腐败,从联合南诏的地缘智慧到神策军的制度溃败,李适的轨迹恰似大唐的缩影。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真正需要警惕的或许不是某个君主的昏庸,而是制度革新与社会现实之间那道永远难解的方程式。

来源:轻夏谈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