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02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人到五十,不再只是‘上有老、下有小’,更是身体健康的分水岭。”
很多人以为,到了50岁之后,最重要的是“养生”:喝点枸杞、睡个午觉、吃点保健品,身体就能撑得住。但事实是,真正影响健康的,不是你喝了什么汤,而是你有没有在关键的这几年,做对关键的几件事。
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癌症报告》,我国50岁以上人群是癌症等慢性病的高发群体,其中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癌、肺癌为主。50-59岁,是疾病由“潜伏期”进入“爆发期”的关键窗口。
真正惜命的方式,不是养生,而是守住身体的底线。
“感觉没事”不是没病的证据,很多50岁后的“突然倒下”,其实早有征兆,只是他们从没查过。
国家卫健委明确指出,50岁以上人群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尤其是以下几项: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甲胎蛋白、肿瘤标志物、心电图、低剂量螺旋CT等。
以肝癌为例,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超过41.9万例,其中85%以上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肝癌早期几乎无明显症状,但通过甲胎蛋白(AFP)+B超联合筛查,可将早期发现率提高至70%以上。
早点发现,治疗成功率才能大大提高。
50岁之后,身体修复能力急剧下降,熬的每一个夜,其实都是在“掏空”你的免疫力。《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指出,50岁以上人群的失眠率高达37.5%,而持续睡眠不足,会直接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
你以为晚上多看一个小时手机没什么,其实身体已经悄悄启动了“内耗模式”。长期熬夜会使肝脏代谢负担加重、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激素水平紊乱,这是中年发胖、三高、甚至癌症的推手。
别再熬夜了,睡好觉,比吃保健品靠谱多了。
“油腻”不仅是中年人的标签,更是慢病的催化剂。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超50%,肥胖率达16.4%。而肥胖背后,是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心梗、脑梗等一连串问题。
高脂、高糖、高盐的饮食方式,是最主要的“健康杀手”。
50岁后,饮食结构必须调整:
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油脂控制在25克以内
多吃蔬果、粗粮、优质蛋白
远离加工肉制品、含糖饮料
不是吃得好,而是吃得对,才能活得久。
50岁以后,肌肉开始“悄悄蒸发”。一项发表于《柳叶刀·健康长寿》的研究指出,人类在50岁后每10年肌肉流失速度达15%,如果不加干预,肌少症、跌倒、骨折、失能将接踵而至。
预防的唯一方式,就是“动起来”。
别以为只有去健身房才叫运动。快走、爬楼梯、拉伸、爬山、游泳,任何形式的规律运动,都会激活肌肉,保护骨骼和关节。
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车,平均每天30分钟。不是为了减肥,是为了延缓衰老。
“三高”不是老年人才有的问题,50岁以后,每3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是脑卒中、心梗、肾衰竭的最大诱因。
很多人以为高血压、糖尿病“不痛不痒”,不吃药问题也不大。但医学早已明确:三高如果不控制,10年之内极可能发展为心脑血管并发症。
中国高血压指南(2023)明确指出:
高血压标准:≥140/90mmHg
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
血脂异常:LDL-C≥3.4mmol/L
一旦确诊三高,必须规范服药、定期复查,不能心存侥幸。
人到中年,真正拼的不是谁更努力,而是谁更懂得“保住自己”。
别再把“养生”当成玄学,不吃晚饭、喝茶排毒、吃保健品……这些看似“养生”的行为,如果没有科学依据,反而会误导你。
真正的健康保命,是从最基本的5件事开始:查体早发现,睡好觉养免疫,管住嘴防“三高”,动起来保肌肉,控三高防并发症。
这些看起来普通的事,是你此生最重要的投资。
如果你还在等退休后再开始“养生”,可能已经来不及了。健康不是等来的,是靠你现在的选择换来的结果。
真正的养生,不是泡在枸杞水里,而是泡在医院外面。真正的惜命,不是多吃几片保健药,而是坚持这5件事,少进一次ICU。
参考文献:
国家癌症中心. 《2022年中国癌症报告》
国家卫健委.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
中国高血压联盟. 《中国高血压指南(2023年修订版)》
《柳叶刀·健康长寿》期刊:Age-related muscle los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2021.
来源:梁世秀医生健康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