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书展我们来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17:48 3

摘要: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定于2025年8月13日至19日,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城以“双主场+X+N”模式举行。

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定于2025年8月13日至19日,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城以“双主场+X+N”模式举行。

西北大学出版社展出包括《速度与政治:论竞速学》《论批判理论:霍克海默文集(一)》《领导权与社会主义战略:走向激进的民主政治》等“精神译丛”新品在内的百余种精品图书,邀请您与我们共赴书香盛会!

西北大学出版社展台位置

东一馆E1-29

书单

《精神译丛》

主编

徐晔、陈越

内容简介

“在汉语的国土展望世界,致力于当代精神生活的反思、重建与再生产。”译介20世纪中期以来具有影响的思想家对当代人文知识范式具有奠基性意义、对当下现实具有解释力,对时代精神生活具有批判性与反思性的著作,坚持学术思想史指导下的编译工作新理念,旨在让学界了解世界学术思想的主流方向、思维向度与知识结构图景,以全方位反思西方现代性,为融通中外学术话语体系、重建中华学术主体性提供借鉴。丛书累计出版41种。

“精神译丛”以精良的翻译和制作,推进融通中外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其中,中文版“阿尔都塞著作集”“当代斯宾诺莎研究系列”,以及海德格尔、康吉莱姆、德里达、奈格里、朗西埃、阿甘本、柄谷行人著作等多种选题,为人文学科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视野,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截至目前,累计23种实现重印,其中8种第三次印刷,3种第四次印刷,1种第五次印刷,1种第六次印刷,1种第七次印刷。近年来,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相关机构多次邀请译丛译者结合译丛相关品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

主编

王子今

购书链接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集权国家,奠定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与文明格局,对此后中国二千多年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国家重点图书《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14种)系统研究和深度解析秦历史进程和秦文化特质,以打通中国历史传承逻辑和中华文化血脉关键点为学术目标,选择最具历史意义和文化特征的13个学术专题,追溯秦崛起与统一、秦帝国形成与崩溃的历史轨迹,解析秦制、秦文明创造与秦文化的特质,并揭示其对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另为秦史研究提供方便,丛书还专门编订了近百年来秦史与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索引一册。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先后刊出卜宪群、朱绍侯、孙家洲、徐兴无、高大伦、刘瑞、王彦辉、李振宏、张德芳、李禹阶等学者的书评文章,认为丛书是迄今最有代表性的关于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秦史与秦文化研究“新的里程碑”和“集大成之作”。

以丛书出版为契机,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和西北大学联合主办了以“弘扬秦人精神 增强历史主动 赓续中华文脉 建设现代文明”为主题的“秦史与秦文化高端论坛”(2023年6月)。丛书还入展上海印刷出版博物馆举办的《2022—2023全国获奖出版物菁华展》。

《中国汉画大图典》

主编

顾森

内容简介

汉画是中国历史经历“秦火”之后汉代人集残拾遗,用近二百年时间重建的具有汉代特色的先秦文化体系。国家重点图书《中国汉画大图典》是以我国历年发掘出土的汉代雕塑和画绘作品为基础,整理汇集出约13000个汉画图像艺术单元,按照人物故事、舞乐百业、车马乘骑、仙人神祇、动物灵异、建筑藻饰、丹青画绘分门别类,形成一套七卷八册的以图为主,辅以门类述要、专题文章,解读先秦及汉代社会和文化的大型图典。书中图像采自画像石、画像砖、铜镜、瓦当、肖像印等实物之拓片,及汉代帛绘、漆绘、器绘、壁绘等画绘原作,在艺术展示的基础上,对各类汉画的材料来源、文化艺术特点、思想内涵表达、社会功用及后世影响等做了简明扼要的阐释,是汉画图像艺术展示与文化内涵解读兼备的工具书。

2023年5月18日,《光明日报》整版刊出了主编顾森题为《读汉画 走进汉文化》的绍介文章,文章被《新华文摘》(2023年第16期)作为封面文章全文转载。

《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

主编

赵卫国、陈志伟

内容简介

译丛将海外汉学中的中国哲学研究置于中西之争和古今之争的脉络主题,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路径和中西互镜的方法,进行系统梳理考察。丛书共收录14种著作,系统地反映了海外汉学界研究中国哲学的观念、方法和见解,为国内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他者眼光”和精良、丰富的文献资料,使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重构中与时相进、与时更新;同时立足世界哲学视野,从人类整体视角出发,针对现代性的困境和问题,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支持。

译丛目前收录14种著作,有追溯思想学术源头、以学派为主题的《道之二解:王弼与河上公〈老子》注研究》(已出)、《重思佛陀:作为禅想的早期佛教哲学》、《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已出)、《朴道:早期道家话语中的形而上学》、《荀子哲学导论》、《蔽于人而不知天:庄子对儒家的批判》;有以汉学为镜、融通学派展开综合性研究的《中国哲学导论:从古代哲学至中国佛学》(已出)、《仪式与敬顺:比较情境中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方法论》、《反对个人主义:儒家对道德、政治、家庭和宗教基础的重新思考》(已出)、《早期中国哲学中的美德伦理与后果主义》(已出);还有聚焦于中西哲学代表人物思想比较研究的《尼采与佛教哲学》(已出)、《重塑道德:以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为借镜》、《儒学与美国哲学》。

2025年1月1日,《中华读书报》整版刊出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等三位专家评介文章,并以“编者按”形式在头版头条之上予以导读。

《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

主编

黄瑞成

内容简介

分别以西方神话中的诸神与英雄为对象,结合文学、艺术、宗教、社会等学科,研究神话原型及其在文明进程中的流变,探讨其对西方世界思想观念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为中西文明互鉴提供源头性参考。丛书两辑17种。第一辑:《阿芙洛狄忒》《雅典娜》《阿耳忒弥斯》《阿波罗》《普罗米修斯》《狄奥尼索斯》《赫耳墨斯》《宙斯》;第二辑:《阿喀琉斯》《安提戈涅》《赫拉克勒斯》《伊诗塔》《吉尔伽美什》《美狄亚》《密特拉》《俄狄浦斯》《佩耳修斯》。丛书入展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古典学研究成果展》。

《爱言:古典语文学•古典语文在中国》

作者

[奥]雷立柏

内容简介

奥地利籍在华资深拉丁语学者雷立柏汉语著作2两种。《拉丁语在中国:另一种中西文化交流史》溯源拉丁语在中国的传播史、接收史,形成一部以拉丁语为介质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开拓了语言史研究和文化交流史研究新视野、新领域。《孔子教拉丁语:基于的拉丁语入门教程》以《论语》的拉丁语译本和《中庸》《大学》《孟子》的部分拉丁语译文为例句,清晰简明教解拉丁语字母发音、语法、句法,使学生在高效学习拉丁语的同时,加深领悟儒家思想的深邃内涵,理解罗马文化与华夏文化在“仁”“义”“礼”“智”“勇”等类似价值观上的共鸣以及两者在治国理政、家国观念上的异同,体会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古代文化的奇妙交流,感受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本书附录有语法表及词汇表,可作为拉丁语教材使用。

《海外中国研究书系•日本学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

主编

李浩、[日]松原朗

内容简介

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引进和传播,有助于我们认识他者眼中的汉文化观,勾画中华文化散布播迁的轨迹,在文明互鉴的视野下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日本素为海外中国学研究重镇,唐代文史研究则是日本学界中国学研究的重点所在。书系择选最能体现并代表当今日本学界富有日本特色的中国学研究成果8种,涉及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礼制、财政、地理、都城、农业等方面,系统展示了日本学界关于唐代历史与文学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从中可以观察日本学界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促进中日学术文化交流走深走实。

《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

作者

王子今、高从宜、孙家洲、桂维民、张占民

内容简介

丛书拟出6种,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神学家、摄影家等组成的考察队,对黄河串连起的自然人文景观协同考察的成果。以相应省份黄河沿线自然、历史与人文景点及遗存解说为架构,插入田野考察的见闻,在历史人文遗存现场的感知、思考论证以及人文神文的解读,阐发黄河沿线所反映的文明演进的历史;兼具黄河沿黄旅游导览作用,对黄河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揭示阐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中华文物览胜丛书》

主编

高春鸿 、陈根远、田静、陈亮、张铭

内容简介

丛书以响应“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号召、全方位展示中华历史遗存为宗旨,甄选全国各地博物馆、古遗址和石窟寺的文物珍品,通过系统梳理与深度解读,讲述中华文物故事,展现中华文明风采。在内容呈现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说,让读者轻松领略文物之美;同时借助融媒体技术实现互动可读,使读者在欣赏国之瑰宝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

《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

主编

赵力光

内容简介

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集专业性、趣味性于一体,全面展示西安碑林九百多年历史珍藏的图书,内容涉及碑林现存古代建筑及所藏数百座碑石和数十件石刻艺术珍品,详尽诠释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隐藏其中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长安画派丛书》

主编

邢庆仁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长安画派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秉承“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的文艺理念,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在全国艺术界引起轰动。其表现西北地缘性风貌的创作风格是前所未有的。《长安画派丛书》包括石鲁卷、赵望云卷、何海霞卷、黄胄卷、方济众卷5种,每卷包括画家评传、作品欣赏及画家的创作照、生活照等,通过记述和研究石鲁、赵望云、何海霞等长安画派代表性画家的成长经历、创作历程和创作特色,客观公允地反映了长安画派的历史风貌和开拓之功,及其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精神,系统地展现了长安画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创作面貌、理论成就和价值意义,是目前收录长安画派代表性画家绘画作品最多、最全的著作,部分图片更是首次面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千帆过尽一书生:郭琦口述历史》

作者

郭琦/口述 郭彤彤/整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家郭琦自传性质的口述回忆录,上篇“琐忆(1917—1957)”分14章记叙家庭出身、求学成长、于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人生道路,以及抗战、解放和共和国成立初期从事宣传的工作经历;下篇“大学(1957—1985)”分9章,讲述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管理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工作反思与经验总结。本书生动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在旧社会觉醒并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国不同时期从事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的历史担当与家国情怀;真实反映了学者型高等教育事业管理者于不同历史时期秉公心、仁心处理各种矛盾的淳厚本真和睿智长者风范。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