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圈专业科普无人听,装神弄鬼全场嗨,流量逻辑正在谋杀玉石行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2 08:40 1

摘要:说起玉商这个群体,外人看来风光无限,只需要喝喝茶,聊聊天,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生意,现金流追着跑,仿佛个个都是腰缠万贯的主儿。可实际上呢?行业仿佛披着光环,从业者却背着误解,真正站在柜台里,把货扛在身上的那群人,心里装的并不轻松。

说起玉商这个群体,外人看来风光无限,只需要喝喝茶,聊聊天,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生意,现金流追着跑,仿佛个个都是腰缠万贯的主儿。可实际上呢?行业仿佛披着光环,从业者却背着误解,真正站在柜台里,把货扛在身上的那群人,心里装的并不轻松。

此刻和玉大叔想借你这一杯茶的工夫,聊聊玉商眼里的和田玉市场环境——这不是喊话,也不是抱怨,而是一个天天摸玉、和玉为生的人,把实在的盘算与难处摊在桌面。你会发现,所谓“玉商的世界”,没那么亮闪闪,也没那么不堪,更多是现实与理想的拉扯。

玉石市场可能是世界上最奇怪的消费品市场——假玉凭借低价和完美的外观,反而比真玉更受欢迎。一个成本几十块的玉件通过包装,摇身一变就能卖到几百、上千。利润率高达百倍千倍,这种暴利让卖假货的人赚得盆满钵满。

而真正的料子呢?从新疆到内地,运输成本、人工成本、店面租金,再加上原料本身的价值,能有10%~20%的利润就算不错了。虽然每个人都理解天然玉石总会有些许瑕疵,但真的购买反倒成了“缺点”。顾客看到真玉上的棉点、水线、矿点,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么贵还有瑕疵?”。

环境很诡异,卖假玉的商家拿着高额利润去做推广,铺天盖地的广告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每家都恨不得说这玉石是自家“种出来”的。而坚持卖真玉的商家本就利润微薄,哪有余力去跟他们拼营销?这种恶性循环反而让真家伙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卖假货反而有底气有实力继续砸推广,铺渠道、请主播.....对不懂新疆料和外地料识别、看不明白油润度与白度、不了解皮色真伪和毛孔结构的新人来说,最容易刷到的都是些便宜又好看的“新疆玉”,自然是乖乖“捡漏”。等到某一天发现“修型、染色、产地冒充”的套路,往往已经晚了。更无辜的是卖真玉的,被扣上“这么贵哦,你家太黑”的帽子时,胸口那股郁闷说不清、道不明——毕竟一块真玉的成本,有时真的比一筐假货都高。

真玉的账本很薄。利润都是给钱就出了,已经加过玉雕师的手艺。假玉的账本很厚,机雕批量出,成本两位数的小通货,售价动辄几百上千,价格给“家人们”们打下来,抢着买。

现在玉石主要的销售渠道,非直播莫属。直播刚火那会,很多同行本以为凭着多年的专业知识和优质的货源,怎么也能吸引一批真正的玉友。可现实给了和玉大叔当头一棒。

直播间里压根没什么人逗留,成交戳不动。反倒是一些对籽料和山料都分不清的美女主播,靠着娇滴滴的夹子音,配合漂亮话术、摆摆姿态“嘭”地就卖出去不少。有人会问,这是输给什么?流量逻辑的答案很残酷:你不在镜头里,等同于不在市场里。

辛辛苦苦准备了详细的玉石知识讲解,从产地特征到鉴别方法,从历史文化到收藏要点,可以说是倾囊相授。可直播间里观看人数始终在个位数徘徊。偶尔进来几个人,听了两句专业术语就走了。

刷一刷热门直播间,机器人AI全盘把控,人气爆棚下单不断。那些所谓“给家人的源头好货”和玉大叔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把货分层做是生存的常识。价值一千的普货,或许就挣一百,能走量就走量,薄利多销;价值数万以上的精品,利润达不到心理预期宁可不卖——因为真正的好东西卖掉了,就未必买得回来。很多商家宁愿把精品压在手里,做长线,等它慢慢长出价差,而不是当天赚了当天乐。

只有“藏”没有“流”,会把人困死。店租要交,团队要养,水电要付。把通货打包做,现金流稳定了,才有余力等精品的“花开”。这是市场的节奏急不得。伴随直播而来的其实是账期问题。你在市场卖菜也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给直播间供货的,账期短则至少一周,长则数月。万一不幸碰上老赖,那更是血本无归。很多供应商也被坑怕了,直播间把货品全部拿走,结果一个月都卖不了几个,还不愿意还货,颇有种“自己媳妇和隔壁老王打得火热”的既视感......

和田玉市场也像一面镜子,映着利润、映着贪心,也映着坚守与自律。真玉卖不过假玉的尴尬、手工被机雕围猎的焦虑、原石热潮卷走匠人、直播间的喧嚣,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玉商群体。我们不是暴发户,也不是奸商,只是一群热爱和田玉、靠和田玉吃饭的普通人。以上这些现象几乎每个老实的玉商几乎都经历过。

资源吃紧、成本高企、资金压力、坏账风险,都是切肤之痛;玩玉依靠十年磨一剑的坚持,是这一行真正的底色。等风来,不如追着光走。和玉大叔知道,站在柜台后的那群人,会继续把每一个日夜过得清清楚楚,活下去才能守住“最好”的东西。

来源:和玉大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