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篇《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为抗日救国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故居位于杭州上城区,他为其取名“风雨茅庐”。这里的“风雨”,包含着生活的未知和时局的动荡。
1896年,郁达夫生于浙江富阳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在自传中称自己的出生为“悲剧的出生”,当时民生凋敝、国运衰微。
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受到很大震动,立志要发愤图强,报效国家。他在日记里写道:“……余有一大爱焉,曰爱国……国即余命也,国亡则余命亦绝矣!”他回国后积极投身进步的社会活动,创作了不少反映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幸生活的文学作品。
后来,郁达夫举家迁居杭州,并建造“风雨茅庐”。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客厅挂着由著名学者马君武所书的“风雨茅庐”横匾,以及鲁迅的手书。两间书房的三面沿壁全都排列着落地的高大书架,摆放着近3万册中、英、日、德、法等国文字的书籍。郁达夫在文学领域辛勤耕耘、成果丰硕,留下大量著述。
1937年,郁达夫意识到当时已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为一名有良知、有担当的书生,他并未躲进“风雨茅庐”,而是选择以笔作枪,全身心投入抗战宣传。他写下,“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告成立,郁达夫被选为理事。他辗转浙东、皖南抗日前线,以战地记者身份记录中国军民的不屈抗争,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1938年末,郁达夫远赴新加坡,担任《星洲日报》副刊《晨星》编辑,此后还担任了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1939年至1942年间,郁达夫发表了大量支持抗日和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文章,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抗战的士气。
1942年,新加坡沦陷,郁达夫化名“赵廉”,流亡至苏门答腊,在当地华人协助下开了一家酒厂作为掩护,继续从事抗日工作。
后来日本宪兵得知郁达夫精通日语,胁迫他当了翻译。其间,郁达夫暗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9日晚,郁达夫在家中被带走,后遭到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终年仅49岁。
2019年,郁达夫唯一存世完整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在“风雨茅庐”展出。展柜中的手稿纸张已泛黄,郁达夫的笔迹与涂改痕迹,见证着过去的岁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