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首钢京唐公司通过全方位赋能,重塑管理流程、技能体系、创新机制等,推动班组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智能协同”转型,让班组这个“小细胞”迸发强大动能,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首钢京唐公司通过全方位赋能,重塑管理流程、技能体系、创新机制等,推动班组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智能协同”转型,让班组这个“小细胞”迸发强大动能,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熟能生巧”到“一岗多能”
在首钢京唐炼铁部炼铁二作业区炉前班组,丙班职工柴志伟站在3号炉门前操作着开口机作业。
随着钻杆“嗒嗒嗒”缓缓推进,电子屏幕同步显示着铁口钻进的深度。当铁口钻开的一瞬间,火红的铁水迸流而出,映红了高炉出铁场,柴志伟熟练地按程序操作开口机退杆回转……
以前,柴志伟只会干铁沟工,通过“一岗多能”轮换制,现在出铁整个流程的岗位都能干。目前,该班组80%成员具备两个以上岗位操作资格。
冷轧部2230酸轧甲班针对班组新人新岗及设备系统插入人员增多,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采取轮岗机制,拓宽技能边界。通过角色转换,员工得以接触不同岗位的技术要点与操作规范,逐步成长为适应多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首钢京唐高度重视班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其“一岗多能”培养体系通过制度保障、实训赋能和激励机制协同发力,构建了多技能人才成长的良性生态。截至目前,首钢京唐共有350余名职工荣获了国家、行业、省市等级别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从“驾轻就熟”到“精准匹配”
7月23日16点30分,中厚板事业部4300产线自动化室内,区域工程师韩威正对着轧机主传动控制柜图纸耐心讲解,台下几张年轻的面孔专注地听着……这是4300点检区域的班组培训现场。
在炼铁部,他们建设安全仿真模拟体验室,打造实操及VR体验项目展示生产事故的情景;在供料部,铁前供料作业区矿料丙班创新“三维教学法”,理论讲解匹配三维动态模型,使班组月度作业效率提升23%,故障响应时间缩短40%……
首钢京唐广泛开展金牌班组长训练营、创新骨干训练营、技术人才研修班,提升技能人才素养水平。聚集班组长,实施职业素养、团队建设、专业制度“三项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管理能力、技能指导、开拓创新“三项专项能力”提升。
其中,“金牌班组长”、能源与环境部高炉鼓风机班班组长杨继森制订“一人一策”培训计划,实施高炉鼓风机岗位与变压吸附制氧岗位跨界融合管理与创新,6个月内实现全员跨岗位基本操作能力达标。全国劳动模范、钢轧部轧钢专家荣彦明通过理论培训、仿真操作、VR排故等多种手段,将轧钢工的培养周期从三年缩短为一年,培养出16名高水平轧钢工。
从“数字筑路”到“智能生态”
“过去盯火焰判断炉温,如今靠数据驱动决策。”曾获“北京市技能竞赛冠军”的炼钢工郭佳宁,亲历了这场颠覆传统的变革。
首钢京唐自主研发“转炉智慧炼钢系统”,实现了冶炼过程智能化控制。在钢轧作业部炼钢主控室,几块巨大的屏幕占据了整面墙壁。操作台前,炼钢操作人员王东手握鼠标,轻轻点击“吹炼开始”按钮。短短几秒,氧枪自动下降、物料精准投入、转炉内火光升腾。屏幕上,一座虚拟的炼钢转炉正“沸腾”着……
过去,炼钢是经验活,老师傅们要手持炼钢镜,顶着高温靠近炉口观察火焰颜色,凭经验判断氧枪高度、加料时机等。如今,AI接管了90%以上的操作,工人只需“一键启动”,系统便能自动完成吹炼、出钢、溅渣、出渣全流程,真正实现了“指尖炼钢”。
这套智能炼钢系统攻克了转炉智能化的多项业内难题,在降低和稳定转炉碳氧积、降低出钢温度、降低炼钢成本、降低铁水消耗等方面,多项指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首钢京唐以“数字筑路”为起点,逐步构建起覆盖生产、管理、决策全链条的智能生态班组体系,推动生产从“自动化”向“智慧化”跃迁,成为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企业。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