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的名字叫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27—2016),和他一起去贝尔实验室当“临时工”的师兄叫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1927—2011)。
1953年夏天,一位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博士研究生决定把他博士生涯的最后一个暑假用在和他的师兄一起去贝尔实验室勤工俭学上。
这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的名字叫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27—2016),和他一起去贝尔实验室当“临时工”的师兄叫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1927—2011)。
麦卡锡在到贝尔实验室打短工后,因为自己简历上的研究方向(机器模拟智能),被实验室老板香农安排到身边工作。
香农作为“信息论之父”,在学术界的号召力惊人,而且他对人工智能也很感兴趣。
这时距离和图灵讨论“机器与智能”问题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香农仍然没有解答当时讨论的焦点问题—图灵机能否作为智能的抽象模型,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对于香农研究的问题,麦卡锡给出一个非学术的建议:“老大,这个问题恐怕仅靠咱几个搞不定啊,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不如我们来发起汇编一部关于机器模拟智能的文集,让全世界做智能研究的学者们都来投稿,贡献一下智慧吧。”
香农稍作考虑之后同意了麦卡锡的这个提议,但是他一贯低调,不喜欢使用“机器模拟智能”这类过于吸引眼球的名字,决定将这部文集定名为《自动机研究》(Automata Studies)。
这部文集的出版并不顺利,主要问题在于它拟定的主题如同它的名字“Automata Studies”一样,太过于泛化笼统。
继这次失败之后,麦卡锡职场又遭“晴天霹雳”。
1955年,斯坦福大学要在学院里的三位助理教授中保留两位,麦卡锡很遗憾地成为被辞退的第三位。
“升职加薪”美梦破灭后的麦卡锡,幸运地被学长约翰·克门尼捞上岸,吸纳他到达特茅斯学院工作。
也是在这里工作期间,他结识了另一个达特茅斯会议共同发起人——IBM公司信息中心主任罗彻斯特。
两人对于机械智能研究都很感兴趣,所以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发起一场与机器和智能领域有关的活动。
会议地点:达特茅斯学院 来源:原创
根据麦卡锡的自述是:“香农不喜欢华而不实的术语堆砌。他整理的卷宗为《自动机研究》。但其中收集到的文章让我很失望,有关智能的内容并不多。所以在1955年开始筹备达特茅斯计划时,我希望开门见山,使用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目的是让参与者们弄清楚我们是在干什么。”
吸取了策划《自动机研究》的教训,麦卡锡在深思熟虑之后,给这个活动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史称达特茅斯会议。
“人工智能”这一术语也由此被广为传播,一直使用到现在。
为了活动的号召力和权威性,他又说服香农成为会议的组织发起者之一。实际上香农并没有参与这次会议的任何具体工作,最多就只是做了一些“点赞和转发”(是指让麦卡锡以他的名义寄送一些会议邀请)之类的事情,但项目计划书中所列的“第一发起者”(Originators of This Proposal)就是香农的名字,说明麦卡锡也是充分意识到申请科研基金时拉大旗做虎皮的必要性。
达特茅斯会议部分参会人合影(1956年摄)来源:原创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麦卡锡分享了“α-β剪枝”搜索算法,这个算法在后来的计算机下棋软件中应用得十分普遍。在40多年后(1997年),超级计算机IBM深蓝就是使用“α-β剪枝”搜索打败了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1971年,这年的的图灵奖授予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并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麦卡锡。
是的,兜兜转转,那个男人又回到了斯坦福大学。
本故事综合自《智慧的疆界——从图灵机到人工智能》一书。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1,针对人工智能的奠基人物、历史事件、运行原理、未来发展等四个方面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面解答了我们关于人工智能所需了解的各方面问题,全文通俗易懂、逻辑清晰、语言诙谐、可读性强。
一本书,带你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
即使是小白,也能从一无所知到全面理解人工智能!
看完后,你就会发现人工智能不再神秘,而你也不必再焦虑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来源:机械工业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