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以前赋分是10分,现在新高考是8分,略低于另外三道客观题分值的总和。
1、掌握翻译句子的方法;
2、能够用恰当的语言翻译句子。
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以前赋分是10分,现在新高考是8分,略低于另外三道客观题分值的总和。
根据新高考题,以及高考阅卷评分的实际操作,该题得分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整个句子的大意,往往在1分左右;
二是句中的关键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特殊用法(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等。
命题者一般在一道小题中设置三个得分点,每个1分。根据文言翻译命题选材和阅卷评分时指定的得分点来分析,翻译题的选材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特别青睐含有重点实词的句子;
(2)特别青睐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特别青睐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4)特别青睐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的句子。
一、方法
(1)踩准三大得分点
①五类实词“准确判定”要记牢
文言文翻译题一般都具备2至3个关键实词,这几个关键实词就是得分点。若想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首先要对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偏义复词、特殊难解词语等进行准确判定,继而才能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②两类虚词“译与不译”掌控好
a.高频虚词——确保翻译到位(部分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学习,以下一并讲解)
所谓高频虚词,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以: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在”等;译准其连词义,如“用来”。另有实词义“认为”“率领”等也不可忽视。
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另一重点是其副词义,如表示揣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祈使的“可要”,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
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等。
乃:主要是对“于是”“才”“竟然”“却”等的辨析。
b.可译可不译的虚词——当译则译,不当译则不译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等,其为助词时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
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
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这两种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2)文言句式“古今有别”别忘了
文言文翻译题常涉及对文言句式的考查,文言文中除了有与现代汉语表述方式相同的句式外,还有一些需要关注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在翻译这些句式时,需做到“古今有别”,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特点,如判断句: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诚”“皆” “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确实是”“都是”“本来是”“就是”。
(3)常用的翻译方法
①留
a.保留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朝代、年号、帝号、谥号、庙号、官名、地名、人名、爵位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b.保留原句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语法结构,不随意变换词序。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②换
a.将文言文中的某些特殊句式的表达方式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
b.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c.将原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最合适的双音节词。
③补
文言文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须将省略内容增添进去,以求句子完整,语意明了。
④调
指句式的调整,特别是倒装句,翻译时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调整,使句意畅达。
⑤删
对无法译出和不必译出的一些虚词,翻译时应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补足音节的助词、有些倒装结构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二、步骤
第一步:找到要翻译的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其前后的句子,揣摩这些话的大致含意,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第三步: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
三、答题规范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翻译中去。“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词语和句子,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意译为辅”,是说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
(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新高考一般每句4分,其中三个字(词)共3分,句意1分。考生要通过训练,重点关注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特殊句式,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3)要把握翻译的原则,做到文从句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其部落多来归降者。诏议安边之策。
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准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
秘书监魏征曰:“匈奴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
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
魏征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摘编自《贞观政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必须断句的三处是
前代A覆车B殷鉴C不远D陛下E必用F彦博G言H所谓I养兽J自遗K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文中意为“部族,民族”,与《庖丁解牛》中“族庖月更刀”的“族”意思相同,与《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的“族”意思不同。
B.“居”,此处意为“处在”,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不吾知也”里的“居”的意思不同,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域中之大”中的“居”意思相同。
C.“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中原地区;“四夷”,则是中国以外各族的统称,亦泛指外族。《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也是此意。
D.“河南”、“河北”,以黄河为界,“河北”是指黄河中下游以北;“河南”则常指黄河以南。《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也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匈奴与中原世代为敌,即使不能诛灭,也应当把他们发配到河北地区,不能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
B.隋文帝帮助突厥可汗恢复其国,但后来可汗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温彦博以此来反驳魏征“居其旧土”观点。
C.温彦博认为凡是归顺臣服的突厥人都要收居内地,用礼仪法令教化他们,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杜楚客和魏征是同一战线,都认为现在让少数民族的部落散居在河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有祸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2)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
5.温彦博认为把突厥归降者安置在河南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
1.BDH 2.A 3.C
4.(1)(他们)强大时必然要侵略抢劫,贫弱时就低声下气(卑下臣服),不念及恩情大义,是他们的天性。
(2)唐太宗对他的意见非常赞赏,(但)正致力于施行怀柔政策,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采纳温彦博的策略。 5.①可充实空虚的边塞。
②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
③彰显帝王的仁爱和胸襟。
④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前代的覆车之鉴离我们并不久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将养虎为患,贻害无穷啊。
“前代覆车”,是后面句子“殷鉴不远”的主语,之后要断开,表示强调;
“殷鉴不远”,是主谓短语做“前代覆车”的谓语,结构完整,之后要断开;
“陛下必用彦博言”,是假设情况的分句,其后要断开;
“所谓养兽自遗患也”,是针对前文假设情况的推论,要与前文断开。故选BDH。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与《庖丁解牛》中‘族庖月更刀’的‘族’意思相同”错误。“族”:部族,民族。句意:不是我们民族的。/“族”:众,一般的。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族”:灭族,消灭。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
B.正确。“居”:处在,生活在。句意:让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居”:闲居。句意: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居”:处在,生活在。句意: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C.正确。
D.正确。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都要收居内地”错误。后文有“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意为“陛下仁慈宽厚,听凭他们的意愿,无论是河南、河北,任由他们选择居住的地方。”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寇盗”,侵略抢劫;“卑伏”,低声下气(卑下臣服);“不顾”,不念及;“其天性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嘉”,赞同,赞赏;“方务”,正致力于,正实施;“未之从”,宾语前置句,“未从之”;“卒”,最终。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一则实空虚之地”可知,可充实空虚的边塞。
从“二则示无猜之心”可知,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
从“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可知,彰显帝王的仁爱和胸襟。
从“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可知,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李靖打败突厥颉利可汗,颉利统属的部落很多都归顺了大唐,于是唐太宗下诏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
中书令温彦博建议说:“请陛下仿照东汉建武年间把降服的匈奴安置在五原郡边塞附近的办法,把突厥人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这样做,既可以保留原有的部落编制,作为中原的屏障,同时又不让他们远离本土、不改变他们的习俗,以便实行抚慰政策。如此,一来可充实空虚的边塞,二来可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我认为,这才是包容养育他们的正当办法。”
秘书监魏征却坚决反对说:“匈奴世代与中原为敌,与老百姓结下了数不清的仇怨,陛下鉴于他们乃主动受降,因此没有将他们处死。应当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匈奴人面兽心,不是我们民族的,(他们)强大时必然要侵略抢劫,贫弱时就低声下气(卑下臣服),不念及恩情大义,是他们的天性。陛下如今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并且降兵达几万,乃至十万之众,几年以后,他们的人数还会成倍增长,让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离京城如此之近,将来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所以千万不可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
温彦博反驳说:“天子对于万事万物,不管天上飞的,还是地上长的,只要归顺,都应该收养。如今突厥兵败,余部前来归降,如果陛下对他们不加以怜悯,反而弃他们于不顾,这不是天子的胸襟。我虽愚钝,但却认为陛下不应采取抑制少数民族的政策,而应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
魏征据理力争地说:“西晋取代曹魏之时,胡人部落分散居住在附近郡县,西晋大臣江统建议把这些胡人驱逐出塞外,而晋武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数年之后,胡人终于在瀍河、洛水一带造反为虐。前代的覆车之鉴离我们并不久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将养虎为患,贻害无穷啊。”
温彦博又说:“我听说,圣人之道无不通达。突厥的残余部落,前来投奔我们,以保全性命。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内地,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卫兵驻守那里,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稍停片刻,他继续说道:“隋文帝兴师动众,耗尽了国库,扶持突厥可汗,让他回到旧地,后来可汗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企图谋反。现在,陛下仁慈宽厚,听凭他们的意愿,无论是河南、河北,任由他们选择居住的地方。另外,突厥部落众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他们内部不统一,力量分散,怎么会对中原政府造成危害呢?”
给事中杜楚客说:“北方异族人面兽心,难以感化,用武力容易使他们臣服。现在让他们的部落散居在黄河以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有祸患。至于隋炀帝在雁门关被困一事,虽是因为突厥背信弃义所致,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原的衰败灭亡,怎能归咎于中原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少数民族不会扰乱华夏民族,这是先哲们总结的经验。让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让行将灭绝的东西延续下去,这是古代圣贤通行的原则。我担心如果不遵照古训,大唐将难以长久啊。”唐太宗听后,对他的意见非常赞许,(但)正要致力于施行怀柔政策,于是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采纳温彦博的策略。从幽州至灵州,设置了顺、佑、化、长四州安置归顺的突厥部落,从这以后,到长安定居的突厥人达万家之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僖宗三年。秦宗权与杨行密争扬州,以孙儒为副,张佶、刘建锋、马殷皆从。昭宗景福元年夏五月,杨行密屡败孙儒兵破其广德营张训屯安吉断其粮道儒食尽士卒大疫遣其将刘建锋马殷分兵掠诸县行密纵兵击儒,斩之,儒众多降于行密。刘建锋、马殷收余众七千,南走洪州,推建锋为帅,殷为先锋指挥使,以行军司马张佶为谋主,比至江西,众十余万。
乾宁元年五月,刘建锋、马殷引兵至澧陵,武安节度使邓处讷遣邵州指挥使蒋勋、邓继崇将步骑三千守龙回关。殷先至关下,遣使诣勋,勋等以牛酒犒师。殷使说勋曰:“刘龙骧[注]智勇兼人,术家言当兴翼、轸间。今将十万众,精锐无敌,而君以乡兵数千拒之,难矣。不如先下之,取富贵,还乡里,不亦善乎?”勋等然之,谓众曰:“东军许吾属还。”士卒皆欢呼,弃旗帜铠仗遁去。建锋令前锋衣其甲,张其旗,趋潭州。潭人以为邵州兵还,不为备。建锋径入府,处讷方宴,擒斩之。戊辰,建锋入潭州,自称留后。
二年。以刘建锋为武安节度使。建锋以马殷为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蒋勋求为邵州刺史,刘建锋不许,勋据邵州,使其将屯定胜镇以扼潭人。三年春正月丁巳,刘建锋遣都指挥使马殷将兵讨蒋勋,攻定胜寨,破之。夏四月,武安节度使刘建锋既得志,嗜酒,不亲政事。长直兵陈赡妻美,建锋私之,赡袖铁挝击杀建锋。诸将杀赡,迎行军司马张佶为留后。佶将入府,马忽踶啮,伤左髀。时马殷攻邵州未下,佶谢诸将曰:“马公勇而有谋,宽厚乐善,吾所不及,真乃主也。”乃以牒召之。殷犹豫未行,听直军将汝南姚彦章说殷曰:“公与刘龙骧、张司马,一体人也,今龙骧遇祸,司马伤髀,天命人望,舍公尚谁属哉!”殷乃使亲从都副指挥使李琼留攻邵州,径诣长沙。五月,马殷至长沙,张佶肩舆入府,坐受殷拜谒,已,乃命殷升听事,以留后让之。即趋下,帅将吏拜贺,复为行军司马,代殷将兵攻邵州。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注]刘龙骧,即刘建锋。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行密屡败/孙儒兵破其广德营/张训屯安吉/断其粮道/儒食尽士卒/大疫/遣其将刘建锋/马殷分兵掠诸县/
B.杨行密屡败孙儒兵/破其广德营/张训屯安吉/断其粮道/儒食尽士卒/大疫/遣其将刘建锋/马殷分兵掠诸县/
C.杨行密屡败/孙儒兵破其广德营/张训屯安吉/断其粮道/儒食尽/士卒大疫/遣其将刘建锋/马殷分兵掠诸县/
D.杨行密屡败孙儒兵/破其广德营/张训屯安吉/断其粮道/儒食尽/士卒大疫/遣其将刘建锋/马殷分兵掠诸县/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僖宗,唐朝皇帝李儇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B.“斩之”与“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之”字意思不同。
C.吾属,我们这些人。与《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吾属”意思相同。
D.戊辰,干支之一。古人把干支按顺序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用戊辰来纪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儒为秦宗权的副将,最终被杨行密斩杀,孙儒死后,他的部众大多向杨行密投降了,而刘建锋、马殷并未选择投降。
B.马殷的使者劝说蒋勋投靠刘建锋,蒋勋听从了使者的话。刘建锋打着蒋勋的旗帜进入潭州府衙,擒获并斩杀了邓处讷。
C.刘建锋原先答应让蒋勋掌管邵州,后却言而无信,蒋勋因此与之对抗,刘建锋派遣马殷率兵讨伐蒋勋,并打败了他。
D.刘建锋被人杀死后,行军司马张佶出任留后的职位,却被所骑的马又踢又咬,伤了左大腿,最后马殷接任了留后的职位。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锋令前锋衣其甲,张其旗,趋潭州。
(2)张佶肩舆入府,坐受殷拜谒,已,乃命殷升听事,以留后让之。
10.请简要概括马殷决定前往长沙接任留后这一职位的原因。
【答案】
6.D 7.D 8.C
9.(1)刘建锋命令前锋兵士穿戴上蒋勋队伍的盔甲,打着蒋勋的旗帜,奔向潭州。
(2)张佶乘轿进入节度使府衙,坐下接受马殷的参拜,参拜已毕,便让马殷升堂治理政务,把留后的职位让给马殷。
10.①张佶的举荐。张佶认为马殷勇猛而又有谋略,待人宽厚,与人为善,适合担任留后这一职位。
②部将姚彦章的劝说。姚彦章认为马殷接任留后这一职位既是天命所归,也是众望所归。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杨行密多次打败孙儒的军队,攻破了孙儒的广德营,又命张训驻扎在安吉,切断了孙儒运粮的道路。孙儒粮食用尽,士卒中又大闹瘟疫,就派手下的将领刘建锋、马殷分别率军到各县抢掠。
“孙儒兵”作“屡败”的宾语,“杨行密屡败孙儒兵”主谓宾齐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士卒”作后一句的主语,“士卒大疫”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前一个“之”作代词,代指孙儒;后一个“之”作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二者意思不同。句意:斩杀了他/我壮年的时候。
C.正确。“吾属今为之虏矣”句意: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D.“文中用戊辰来纪年”错误,上文说“乾宁元年五月”,所以,文中此处用“戊辰”是来纪日。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刘建锋原先答应让蒋勋掌管邵州,后却言而无信”错误,原文是“蒋勋求为邵州刺史,刘建锋不许”,于文无据。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衣”,穿戴;“张”,张开、打开;“趋”,奔向。
(2)“肩舆”,乘轿;“已”,已毕、结束;“听事”,治理政务”。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时马殷攻邵州未下,佶谢诸将曰:‘马公勇而有谋,宽厚乐善,吾所不及,真乃主也。’”可知,张佶认为马殷勇猛而又有谋略,待人宽厚,与人为善,适合担任留后这一一职位。所以,马殷决定前往长沙接任留后这一职位首先是由张佶举荐的。
由原文“殷犹豫未行,听直军将汝南姚彦章说殷曰:‘公与刘龙骧、张司马,一体人也,今龙骧遇祸,司马伤髀,天命人望,舍公尚谁属哉!’”可知,马殷犹豫不决没有动身时,姚彦章认为马殷接任留后这一职位既是天命所归,也是众望所归。所以,马殷决定前往长沙接任留后这一职位也是部将姚彦章劝说的结果。
参考译文:
唐僖宗光启三年。秦宗权与杨行密争夺扬州,委任孙儒为副将,张佶、刘建锋、马殷都跟随前往。唐昭宗景福元年夏季五月,杨行密多次打败孙儒的军队,攻破了孙儒的广德营,又命张训驻扎在安吉,切断了孙儒运粮的道路。孙儒粮食用尽,士卒中又大闹瘟疫,就派手下的将领刘建锋、马殷分别率军到各县抢掠。杨行密发兵攻打孙儒,斩杀了他,孙儒的部众大多向杨行密投降了。刘建锋、马殷收拾残余的七千人马,向南逃往洪州,大家推举刘建锋为统帅,马殷为先锋指挥使,委任行军司马张佶为主要谋士,等到达江西,部众已有十多万人。
唐昭宗乾宁元年五月,刘建锋、马殷率军队到达澧陵,武安节度使邓处讷派遣邵州指挥使蒋勋、邓继崇率领步骑兵三千人驻守龙回关。马殷首先到达关下,派使者到蒋勋那里去拜望,蒋勋等人用牛肉美酒犒劳马殷的人马。马殷的使者劝说蒋勋道:“刘龙骧智勇超人,占卜的术士说他会在翼、轸之间兴起。现在他率领十万军队,精锐无敌,而你带领几千名乡兵来抵御他,这太难了。你不如先投靠他,谋取富贵荣华,返回乡里,不是很好吗?”蒋勋等人认为使者的话有道理,便对部众说:“东面来的军队允许我们返回故里。”士兵们听后都欢呼起来,丢下旗帜、盔甲和武器而逃走。刘建锋命令前锋兵士穿戴上蒋勋队伍的盔甲,打着蒋勋的旗帜,奔向潭州。潭州的人以为是邵州的军队回来了,不做防备。刘建锋的军队直接进入了潭州府衙,邓处讷正在举行宴会,被擒获斩杀。戊辰日,刘建锋进入潭州,自称留后。
唐昭宗乾宁二年。朝廷任命刘建锋为武安节度使。刘建锋委任马殷为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蒋勋要求出任邵州刺史,刘建锋不答应,蒋勋就占据邵州,派其部将驻扎在定胜镇来阻挡潭州人。唐昭宗乾宁三年春季正月丁巳,刘建锋派遣都指挥使马殷率兵讨伐蒋勋,攻打定胜镇的军寨,攻破了它。唐昭宗乾宁三年夏季四月,武安节度使刘建锋得志以后,饮酒成性,不过问政事。长直军兵士陈赡的妻子长得漂亮,刘建锋与她私通,陈赡把铁挝藏在衣袖里打死了刘建锋。众将领杀了陈赡,迎来行军司马张佶出任留后。张佶将要进入节度使府衙时,所骑的马忽然又踢又咬,伤了张佶的左大腿。当时马殷攻打邵州还没有拿下,张佶向众将辞谢说:“马公勇猛而又有谋略,待人宽厚,与人为善,这是我所不如的,他才真正是你们的主公。”于是便用公文召请马殷前来。马殷犹豫不决没有动身,听直军将汝南人姚彦章劝马殷说:“您与刘龙骧、张司马是一样的人,现在刘龙骧遇祸而死,张司马大腿又受了伤,上天的安排和人们的期望,除了您还能归属谁呢!”马殷于是让亲从都副指挥使李琼留下继续攻打邵州,自己径直前往长沙。五月,马殷到达长沙,张佶乘轿进入节度使府衙,坐下接受马殷的参拜,参拜已毕,便让马殷升堂治理政务,把留后的职位让给马殷。随即快步下堂,率领众将官吏向马殷拜贺,张佶重新出任行军司马,代替马殷率兵攻打邵州。
来源:老谢语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