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风景是文明 ——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文明城市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21:20 3

摘要:日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复查确认新乡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本报推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报道,通过文明城市、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乡风四个篇章,以“1+4”模式(即1篇工作综述+4篇系列报道),全景展现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见证文明之花

日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复查确认新乡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本报推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报道,通过文明城市、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乡风四个篇章,以“1+4”模式(即1篇工作综述+4篇系列报道),全景展现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见证文明之花在牧野大地绚丽绽放。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超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新乡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三连冠。从2017年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再到今天的三连冠,时光跨越近十载。

突出重点提升创建效能

最好的环境保洁是群众不乱扔垃圾,最好的城市管理是群众自觉守规,最好的创建状态是群众广泛参与。

2023年4月,卫滨区南桥街道针对辖区庭院多、基础差等“老大难”问题,在辖区积极开展“每日一小时”环境大提升、大整治活动,助推文明城市创建提质提效。

每天由该街道班子成员和社区主任带队,协调辖区文明单位、企业职工及党员志愿者和居民共同参与,坚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每日至少一个小时,建立社区每日整治点位台账,每日整治结果由街道纪工委负责通报,形成自我监督闭环式治理机制。

为提升摊贩区环境治理水平,南桥街道对外公开招募物业公司,率先在卫滨区开展“摊贩区+周边庭院”整体物业托管试点化工作,引进物业公司对摊贩区进行管理,同时,对周边小区逐步托管,实现政府监督、公司管理、商贩及周边群众参与的运行模式,辖区环境得到大幅度提升,占道经营、噪声扰民等乱象得到有效治理。

4年来,我市秉持“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创建理念,着力压实创建责任、强化工作措施、量化创建标准,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文明素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增强,城市的文明底色更加鲜亮。

我市聚焦城市建设短板弱项,实施基础设施、环境秩序、背街小巷、空中缆线、农贸市场、物业覆盖“六大攻坚”整治行动,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

在持续深化“文明交通、绿色出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全市积极开展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经营、文明观赛、文明用网等文明实践活动,叫响“文明新乡、牧野有礼”实践品牌。

聚焦群众需求,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小区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平台,立足群众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需要,策划推出更多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运用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动干部群众广泛参与,营造人人参与创建、人人支持创建的浓厚氛围。

服务群众体现创建惠民

老旧楼体换上新装,小巷路面平坦整洁,卫生死角变成敞亮的充电车棚,个人圈占的菜地改划成公共泊车位……

“30多年的‘老破小’,还能变成‘新家园’,连物业管家都有了。”7月14日,家住高新区园丁小区的居民陈师傅说起自家小区的环境变化,高兴得直点头。

老旧小区改造与物业管理、业委会“双覆盖”,是我市为老城区居民量身定制的“幸福再造”计划。

“以前,家门口的马路窄不说,还坑洼不平,连个路灯都没有。经过改造,现在路宽了、灯亮了,周围的景也美了。”家住夕照街的王阿姨说起这条小巷的变化,不住地称赞。

经过摊位规范、缆线整治、墙体翻新,这条小街由“老、旧、乱”变为“净、新、亮”,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提升了整洁度,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卫滨区立足辖区实际,将卫水文化融入小巷改造升级计划,先后打造以民主胡同为代表的17条“最美街巷”,让民生“堵点”变为城市“新地标”。

2021年以来,我市通过改造雨水管道、建设强排泵等方式,相继完成儿童公园、理想城等45个易涝区域改造,市区雨水泵站增至46座,抽排水速度由230立方米/秒提高到347立方米/秒,抽排水能力大幅提升。

今年,我市又实施了新飞大道、常青藤、道清路等5个易涝区域改造工程,基本实现全市“小雨不积水、中雨不内涝、大雨不成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4年来,全市主城区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10个,整治空中缆线小区667个,打通“断头路”34条,更新改造老旧管网521公里,疏通雨污管网965公里,整治病害窨井盖6.3万个。老城区在改造中焕发青春,老城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稳步提升。

围绕“家门口的幸福”,我市精心编织“15分钟便民生活圈”——出家门走几步,买菜、健身、遛娃、理发、取药……生活所需,社区全能做。目前,这张便捷、温暖的民生服务网,在中心城区已实现全覆盖。

与此同时,全市新增停车位约2.3万个、充电桩2482个;实施农贸市场“六个一遍”行动,万聚兴、惠民市场等28家农贸市场购物环境得到提升,让市民买得放心、逛得舒心;高标准实施老城区绿化提质、卫河右岸生态治理等工程,打造口袋公园28个,建设城市绿道85.62公里、生态花墙103公里,“共渠生态长廊”成为新晋“打卡地”……广大市民在看得见的变化中得到实惠、收获满意。

数字赋能完善城市治理

“地点:维多利亚城卫河左岸;问题:有白色垃圾”。清晨6时,居民赵女士沿河堤晨练时发现有白色垃圾,随即用手机拍了两张图片,标明地点和问题后,通过“随手拍”小程序上传系统。当日上午,接到大数据反馈的荣校路社区立即安排保洁人员前去清理。

2022年,我市开发了“新乡市创文指挥调度平台”,该平台涵盖全流程管理、日常督导、材料申报与管理,以及人员信息的管理和调度,全面支持用户门户网站端、系统管理端、手机端、群众小程序端和指挥调度大屏端接入。数字创文平台的投入运行,标志着数字技术正在有力助推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随手拍”小程序的广泛运用,点燃了市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而活跃在街头巷尾的文明义务督导队,则成为全民共建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这支由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组成的义务督查队伍,以主人翁的姿态,用脚步丈量城市文明,用善意劝导传递温度,精准捕捉并反馈城市治理中的问题短板。

线上“随手拍”与线下督导队相互呼应,形成“人人可参与、处处能监督”的生动局面。这套融合了制度刚性、数字活力和群众参与的智慧化治理模式,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4年来,全市通过数字创文APP高效处置问题7万余件,整改率达99%;注册使用平台及参与“随手拍”的市民人数近1万人,文明义务督导队不断发展壮大。

6月18日,我市今年入夏以来的第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在市智慧城管指挥中心,电子大屏幕上实时显示主城区各个易积水点的情况。

“过去调度靠经验,现在数字化监管,决策更精准迅速。”市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盛开心说。通过视频监控,在降雨前,可以更直观地确定重点清理区域,减少雨中疏通管道的工作量,实现“积水未成,措施先行”。

目前,我市在主城区8个立交桥点位、20个易涝积水点和500个路灯杆、6000个窨井盖安装了水位监测终端,可以实时掌握易涝区域积水面积和水位数据。

智慧调度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治理模式的改革。我市打破气象、城管、交通等部门数据壁垒,搭建“防汛协同作战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指令共通、资源共用,让防汛指挥“耳聪目明”。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我们深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三连冠是褒奖,更是鞭策。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始终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主角。我市将坚持发挥市民群众主体作用,持续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迈进,努力让城市更美丽、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