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丛谈|初日照寒林:读《柴德赓日记》札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18:09 2

摘要:史学家柴德赓先生一生中有过两次战地行旅的体验并有日记记录,第一次是1944年1月辞辅仁大学史学系教职离开北平,3月至5月国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兼职秘书,随长官部由洛阳越秦岭至汉中抵西安,其时36岁;第二次是1953年10月至12月,参加贺龙为总团长的赴朝慰问团

潮新闻客户端 周维强

史学家柴德赓先生一生中有过两次战地行旅的体验并有日记记录,第一次是1944年1月辞辅仁大学史学系教职离开北平,3月至5月国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兼职秘书,随长官部由洛阳越秦岭至汉中抵西安,其时36岁;第二次是1953年10月至12月,参加贺龙为总团长的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时柴德赓45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的任上。两次军旅日记对照阅读,史学家的观察,或可给我们补充历史的细节。第一次军旅日记,笔者写有《惆怅中原落日红:读札记》,潮新闻客户端2025年7月30日刊布。今写柴德赓先生第二次军旅日记即入朝日记的阅读札记。

柴德赓日记记载,1953年9月25日,柴德赓获悉“余将有朝鲜之行”,动身离开北京是10月4日,10月11日“过鸭绿江,至新义州”,这是入朝的第一日。此时《朝鲜停战协定》已经签订,朝鲜战争已于1953年7月27日正式停火。

读柴德赓入朝日记,第一个引起我兴趣的是生活方面的细节记录。

柴德赓10月10日下午三时在沈阳给陈垣先生写的信里说:“华北总分团今晚动身(有六百七十人左右)……明日此时,已过鸭绿江也。入朝后,行路、吃饭、住处,困难尚多……此间天气早晚已寒,入朝后当更甚于此……整装待发,谨致数行。袛请钧安!”信的落款署:“受业柴德赓敬上”(《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陈智超编注,三联书店2010年11月版)。可知柴德赓对此行的困难是有心理准备的。10月18日柴德赓所在慰问分团慰问昌道郡朝鲜人民,中午11时从志愿军军部步行下山,慰问活动结束,晚上9时宴会开始,“有苹果两盘,白薯两盘(油炸),道拉吉(像人名,野菜)、白菜、炒肉片、糕点(用蜜)等,大致皆为凉菜,多加辣椒”。这是宴请,食物应该不同于当地日常的。10月20日的日记记录至金城前沿志愿军某师慰问,看了志愿军住处:“此间房稍矮,而防风设备较密,墙基均以美国麻袋盛土叠成,据云拆自美军阵地。”10月25日日记记录上午9时至昌道郡医院慰问伤员,慰问结束,“会后吃油条豆浆”。10月28日日记上午慰问志愿军一大队二支队二连,“雨下参观战士住室三处,吃油条、豆浆、罐头”。大队、支队相当于师、团建制。11月3日日记:“晨起整理行装。队部将于十二时动身至135师,即三大队。”慰问分团住在山下:“慰问团及文工团均住礼堂两侧,队部住师部机关附近。”柴德赓所居三人合住,“系木板床,一室上下四方皆钉木板。在此地言,颇不容易。”11月17日下午2时半,慰问分团到二大队,“山口极狭,岩石陡峭,至山半忽然开朗。此地旧有朝元寺,今已炸平,以其遗址改建礼堂,名曰战地文化宫……”慰问团住所在山上,“外为泥墙草顶,里面四方皆用木板钉成,甚干净。”11月19日日记:“风寒入骨,室中烤火,整理谭飞云烈士材料。五时后,各组先后归来……晚饭后火起,附近各屋随时有波及危险,幸救火人多,仅烧去一座,枪支尚有未及取出者。来此三日,两度火警,草屋木屋,引火甚易,不可不提高注意也。”11月29日,至元山,“住招待所,有壁炉,六床住七人。晚餐吃面,有面包。”12月7日晚上七八时至开城,日记云:“……至招待所,实际是朝鲜民房,建于昭和十五年,建筑坚固”,房间内“虽似生火,实无热气,夜睡不甚安”。昭和十五年,即1940年,为日本占领时期。

赴朝慰问团抵达朝鲜,停战已数月,柴德赓日记可以看出物资供应已远远好于战争时期,但也不能与和平年代可相比了,比如宴会食物不能算丰盛,住所简陋,屋内取暖也不容易。我第一次看到关于朝鲜战争的作品,是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记住的是战斗的激烈残酷,对志愿军生活方面的细节,没有太多的印象。

2012年冬天读到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哈伯斯塔姆2007年完成的著作《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文译本,这部书对美韩的军队有较多的着墨,并对这场战争做了历史的反思。柴德赓当年的日记,则让我们看到生活方面的一些细节,虽然所记录的是停战数月之后的,笔墨也不多,但也可以提供给我们若干的补充。

读柴德赓入朝日记,留给我第二个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日记里有3处可证。

10月24日日记,柴德赓率领慰问分团的一个组,慰问金城前沿某连,营教导员陪同柴德赓等人上山参观,“进入新打坑道,并由战士做打坑道表演,十分吃力。正是艰苦工程,每日一米……”这也可窥知坑道战的艰难了。

10月31日日记,记录金城前沿慰问一支队,552.8高地下,“团政委言敌人粮食缺乏,夏季反击战中发现敌人粮食不足,故缴获甚少,只月峰山一处约有300公斤,敌人每日领粮,故无余粮。”这实际上也表明夏季战役的激烈,阵地攻守,“敌我争夺小山一日数变”(11月4日日记),故敌军也不敢太多储备粮食,以免阵地失守而太多物资落入志愿军之手。

11月11日日记,这天慰问分团休息,柴德赓等访问朝鲜联络部,联络部“姜部长谈朝鲜人民初返前线者,生活赖志愿军供给……中国国内战争不如入朝后战争残酷”。这段话或者表明姜部长在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野战军有过从军经历,所以会有这番比较。

读柴德赓入朝日记,留给我第三个至深印象的是志愿军战士的淳朴忠厚。

10月18日日记记录新华社记者闻温峰的谈话:做昌道郡恢复工程的志愿军某军,“停战以后,战士自动提出增产节约,已结余菜金(一师约四五十亿)交回国家,以自己津贴(每月约10万元)寄回家中生产,不然亦存银行。现在银行寄款方便,战士只交给银行就行,不像从前有领导派人至安东来寄。此军拾废铜50余万斤,战士有不领新衣穿旧棉衣的……”按照1955年币制改革换算,旧币1万元兑换新币1元,四五十亿元则相当于币制改革后的四五万元,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一笔数目了。志愿军战士的朴实,应该要有书面给予记录。温峰建议慰问团不能“只靠大报告”,还须“作个体访问……坑道也应自动去参观参观”。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当时战地记者采访工作的深入和扎实。

10月19日的日记,柴德赓记录他所了解到的:“增产节约,见铜必捡,组织三个人为捡铜小组,到桥岩山(30里)去找,中午都不吃饭,天黑了才回来。军队不能增产。只能节约。捡铜就是节约的一种。一新同志捡水中两个子弹皮。一个同志新发了解放鞋,不肯穿,排长命令他穿……”桥岩山,或作轿岩山,在金城川以北,1953年夏季战役中这里发生过著名的轿岩山战斗,志愿军参战的主要是67军199师。

志愿军战士多数来自农村。战士的淳朴忠厚,根源于这支部队所来源的中国农民的淳朴忠厚。对这样的人民,如果不能体恤爱护善待,那真是于心何忍了,那是要遭天谴的。柴德赓日记里记录的这位排长命令士兵穿新鞋,也是表明了志愿军军官对士兵的爱护。柴德赓的日记,留给了我们当年士兵的精神面貌和这支军队的兵源的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这也是这部日记的一个历史的价值了。

柴德赓日记里记录了京津地区一同参加赴朝慰问团的部分教授的名字,如机械学家刘仙洲(清华)、天文学家戴文赛(北大)、翻译家李霁野(南开)等。柴德赓的日记里也可看到,他和一些志愿军官兵结下了友谊,如《奇袭白虎团》人物原型的杨育才,他们后来在北京还有来往。柴德赓12月13日的日记,归国火车上遇到浙江同乡的志愿军23军女战士管治钧(余杭人)、程栈(嘉善枫泾人),她们“归国拟向空政文工团学习”,柴德赓和她们后来也一直保持着联系,《柴德赓日记》的整理人柴念东,在上册第224页给出脚注:管治钧,1982-1986年任余杭县文化馆副馆长。

本文的标题,取柴德赓先生1944年所作长歌里的一句,上句是“征车犯冰雪”。柴先生随团入朝慰问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天数是在冬季,雨雪冰寒,这诗句想来应该也是切题的。柴先生这一次入朝慰问,未见有诗作留存,但日记里也偶有记江山风物的,姑举两列:10月20日中午乘车由志愿军某部前往1304部队,“细雨濛中,但觉遍山红叶,无殊香山道中”;11月30日在元山,“此间气候温和,山头无雪,岭东岭西大不相同。至海边眺望,四外小山坡环抱,波平如镜。城市今虽残破,计数年之后,建设恢复,不失为一美丽都市也”。

1966年1月4日柴德赓在全国政协礼堂参加座谈会,会上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说自己的日记“是流水账,不记思想”,柴德赓这一天的日记因此有了这样的话:“……我十几年来日记很少缺,到去年下半年,发现这种日记是清朝地主阶级学者式的,为编年谱也许有用……”这是当时形势下柴德赓先生的自我批判,但时隔五六十年后我们读到柴先生的日记,始知里面所含的信息量之大。近人文廷式《尘闻偶记》有言:“闻事不记,释家之智;闻事辄录,史家之学。”阅读商务印书馆2025年6月出版的这三卷本《柴德赓日记》,让我体会到了一位治史天分甚高的史学家勤于笔录的好习惯。

2025年8月3-4日初稿,杭州西溪风情居所

5日中午修改,嘉兴佳源四季酒店2119房间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