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曦史笔 | 复旦历史学人张广智的治学札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6 08:22 2

摘要:1925年,复旦历史学系创办,至今已走过了百年行程。我自1959年入学复旦,在历史学系学习与工作也有一个多甲子了。历经百年行道难,复旦历史学系百年史,折射出风云变幻的时代场景,映照着我系历史学人的共同理想与追求。

《衡史寸言》

张广智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岁月氤氲,时光蹁跹。

1925年,复旦历史学系创办,至今已走过了百年行程。我自1959年入学复旦,在历史学系学习与工作也有一个多甲子了。历经百年行道难,复旦历史学系百年史,折射出风云变幻的时代场景,映照着我系历史学人的共同理想与追求。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衡史寸言》应运而生,我谨以此书献给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百年华诞,小书报史恩,礼轻情义深。

是的,“我是你哺育的娃”,岁月连亘,与母系结下了不舍的情缘,“让你倾听我那无尽的牵挂”(引文为复旦百年校庆时歌曲《复旦,我回来了》的歌词)。回忆那时读五年制大学历史学系本科,其教学设置给我们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史学基础,这就为培养造就历史学的专业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大学毕业后,我考取了耿淡如先生的研究生,从师三年,更为我深研西方史学史奠基。此后,我习史从教六十载,步先师之足印,在西方史学史的园地里耕耘,收获亦丰。

雨丝风片洒天地,飘落燕曦两园间,是史学给了我无比的自信与自尊,这是一种无价的恩惠,由此爱屋及乌,我也感恩母系对我的栽培。总之,我感恩史学,永远对它怀有虔诚和挚爱,笃信世界的未来,就如我最近为布赖恩·费根的《大发现四百年》一书作序的尾句所言:“世道难,奋力迈,期盼五洲百花开。看星空,前景灿,揣着希望向未来。”

化出。且把时空定格在2016年12月9日,上海巨鹿路675号上海作家协会大厅。上海作协新会员座谈会在作协大厅热烈而又欢快地进行着。是时,大家挨个发言,每个人都激情满怀而又迭现个性。轮到我了,我从包里拿出了一本旧杂志说道:“我的文学梦源于这本杂志,始于编辑部所在的巨鹿路675号。”我指着《萌芽》创刊号的封面说道:“请大家留意,封面这幅由画家黄永玉创作的《我们的幼芽》,多年来,那孩子提壶浇花的意象,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竟成了我心中一幅挥之不去的‘心灵图画’,足足陪伴了我一个甲子。”会场响起了掌声,大家为我这个历史学人称颂,为我逐梦文学不忘初心点赞。五年后(2021年),我有幸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了中国作协的一名“新兵”,在广袤的知识莽原里与史学会合,丰盈了我的今天。

如今,我伸出双手,一手与史学为伍,一手与文学相伴,徜徉在史学与文学之间。其实,文史贯通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文学家与史学家都生活在同一星空下,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这是他们合一的旨趣和共同的追求,一如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也被人们称作“文学家”;一如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也被人们称作“散文家”。打通文史,以文学的体例与眼光写史或编史,都意在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于是,写现实题材的作品,藏有历史感;写历史题材的作品,蕴含现实感,这成了我孜孜以求的目标。我要沿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前行,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本书正是遵奉上文之旨趣,按规分为四辑,文史兼收,以史为主,然文史难分,故本书每篇的文体,很难划一,分辑也具有相对性。兹略作说明如下:

第一辑,“东方牛津”的踪影,选文15篇。

作为一个“复旦人”,年迈的历史学人,以脚步丈量史林的土地,以文字捕捉历史的“一瞬”,书写这里的人,这里的事,这里的风景。博观约取,追寻过往,摭拾各篇,希望能给读者一种新的回味。

第二辑,“史海拾贝”,选文17篇。

通览本辑,可以说是我的“本业”西方史学史,从汤因比到弗兰茨·梅林,从影视史学到心理史学,从“铜山西崩”到“洛钟东响”,“高头讲章”与短小精悍夹杂,如此而已。有道是,文章要“耐看”,不管是文史,求真是它的要务,创新是它的生命,舍此则会灰飞烟灭。此外,在我看来,行文要有温度,以“缕缕的情丝,织就生命的情愫”,激发读者的共鸣,倘如是,可谓“好看”了。吾不才,虽不能至,但却心向往之也。

第三辑,“方寸之间”,选文15篇。

选文有域外小记,如瓦尔登湖;亦含九州锦簇,如浣花溪畔,在秾丽的色彩中,聚焦于本辑的“题记”:“悠悠千载,纵横万里,行囊中始终装着一份中国梦的牵挂。”

第四辑,“志者的星空”,选文12篇。

每个个体生命,不管是莘莘学子还是百岁老人,寻常百姓还是鲁迅先生,都怀抱着自己的心志,在星空下笃志前行,以复现一个个个体那独特的精神世界。

附录两篇,在访谈和论述中,包含着对作者治学经历及其特点的透彻分析,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本书。

本书辑录61篇(包括附录2篇),需要说明的是,史学篇的选文时间较长,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新世纪伊始,录之可给当今感兴趣的朋友一览,也或许可在西方史学史之史上留有印痕。文学篇则是近年刚发表过的篇什。两者辑录成书时,除几篇学术体的长文外,大多数保持原样或恢复原样,此乃是散文随笔篇。

当下,我虽已逾杖朝之年,人可老去,但笔常青,同工人手中的锤头、农民手中的镰刀一样,为创造世界美好的未来,立鸿鹄之志,写时代华章,写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上文为《衡史寸言》前言

/ 今日荐读 /

《衡史寸言》

张广智 著史立丽 编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4年4月出版

2025年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建系一百周年,本书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广智先生的散文随笔集,收入作者多年来撰写的有关复旦大历史学系系史以及老先生们的回忆文章,以及作者近些年的读史感悟、对历史研究的思考文章若干篇。作者虽为著名史学研究者,但文笔上佳,并以其多年来文学性的创作成就而加入上海作协和中国作协。本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可读性极强,并得到前中国史学会会长、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先生亲撰序言,相信会受到一般读者的欢迎。

上下滑动阅览全书目录

序言 金冲及

前言

第一辑 “东方牛津”的踪影

切问书古今笃志写春秋——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百年华诞(1925—2025)

从100号到光华楼——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师生、光亮与卿云

我们从这里出发——复旦老教学楼的岁月

复旦历史学系世界史的先生们

简论耿淡如先生的学术贡献

树德坊的星光——记耿淡如先生

踏破青山人未老——金冲及先生印象记

1964年: 中国研究生教育之一页——追忆我在复旦的研究生生涯

五十五年前的一封邮件

半个世纪后的回眸——写在大学毕业五十周年之际

春意遍于华林——1961年“史学史”热追忆

京华春来早——1985年史学史座谈会追忆

一次史学的“破冰之旅”——1998年首次“海峡两岸史学史学术研讨会”追忆

我们总要前行——寄语《西方史学史研究》

学步邯郸

第二辑 史海拾贝

读史小引

汤因比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大发现四百年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铜山西崩洛钟东响——《牛津历史著作史》探微

影视史学的前世与今生

“把历史交还给人民”(一) ——口述史学的传统及其前景

“把历史交还给人民”(二)——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响

心理史学在东西方的双向互动与回响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心理史学?

西方史学史津逮·教改篇

西方史学史津逮·教学篇

“编年事辑”: 打开学人心路历程的窗户——序贾鹏涛《耿淡如先生编年事辑》

“捧出地下的太阳,为你发热发光”——序李勇《对话克丽奥: 西方史学五十论》

刘大年: 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的坐标上——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刘大年史学思想”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探索无穷风范长存——朱政惠教授逝世十周年祭

弗兰茨·梅林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承

经典是条河,经典是束光——重读凯撒《高卢战记》

第三辑 方寸之间

方寸之间

浣花溪畔

“少年”三题

辛丑纪事——中国作家协会新会员培训学习心得

台中行记

姑苏拾梦

唐寅园掠影

雾霾散去显春晖

“我以我血荐轩辕”

《论语》西传孔子热

寻宋江南交游记

海明威的蓉城情

瓦尔登湖小记

走近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已化为一种意境

第四辑 志者的星空

志者的星空

与上海如影随形的足印心声

玉兰花开满天下

夜色愈浓,愈显得晶莹……——鲁迅在拉摩斯公寓的日子里

且盼君来归

四平科技公园琐记

回望

北川灯火

康泰心安得长寿

为谁辛苦为谁甜?

心灵的对话情感的力量

“缕缕的情丝,织就生命的憧憬”——陈丹燕《告别》三题

附录

驼铃: 在学习与求索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道路上——张广智教授访谈录 吴晓群阿慧

探索克丽奥之路的中国眼光与中国风格——张广智教授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之路邹兆辰

后记

《衡史寸言》新书发布会

会议日期

2025 年 5 月 17 日(周六)10:35-12:15

会议地点

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 2001 会议室

会议议程

主持人:

史立丽 (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王卫东 (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张广智 (《衡史寸言》作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盛晓蕾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分党委书记)

新书发布:

张广智 顾云深 盛晓蕾 王卫东

发言者:

虞云国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孟钟捷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宏图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梁民愫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

张国伟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1978级系友、校史专家)

郑 亚 (上海鲁迅纪念馆前馆长)

石建邦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1985级系友、书画作家)

李 勇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