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勇敢队,勇敢队,你的威名震苏北……”8月7日上午,成都市龙泉驿区一家医养结合机构3楼的疗养病房里,白发苍苍的95岁高龄抗战老战士王庆永,清了清喉咙,大声唱出了那首他熟悉又激昂的战歌。
川观新闻记者 李丹 韦维
“勇敢队,勇敢队,你的威名震苏北……”8月7日上午,成都市龙泉驿区一家医养结合机构3楼的疗养病房里,白发苍苍的95岁高龄抗战老战士王庆永,清了清喉咙,大声唱出了那首他熟悉又激昂的战歌。
生于江苏淮安的王庆永幼时从南京大屠杀中死里逃生,14岁加入新四军参加抗日战争,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参加了解放战争,在渡江战役中被炮弹击伤。虽然右肺残留的弹片至今还在折磨老人,但王庆永却告诉记者,“有国才有家,能够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我这辈子值。”
95岁高龄的抗战老战士王庆永
1930年,王庆永生于江苏淮安一个书香之家。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王庆永说,日军的残忍、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是非亲历者难以想象的,“鬼子非常凶残,不分男女老幼见人就杀,连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我家里的大部分亲戚,都被鬼子杀死了”。
为了生存,父母带着王庆永姐弟几人东躲西藏,最后躲到了宝应县的乡下,但很快,宝应县也沦为了敌占区。“我8岁时,鬼子来村里扫荡,见人就杀……”回忆日军的暴行,老人眼中充满悲愤,“他们上午进村,每次都要杀几个人才罢休!”白天村民躲在家中,夜晚,日军轰隆作响的坦克和刺眼的探照灯更是笼罩村庄的噩梦。
日军的残暴并未让中国军民丧失反抗意识,这期间,不断有八路军游击队进村袭扰敌人,也不断有平民百姓加入地下抗日组织。
1944年8月,年仅14岁的王庆永在家人支持下秘密加入新四军游击队,成为一名抗日战士。“当时部队枪支弹药十分匮乏,我们白天打游击,夜里还要潜到敌人的碉堡附近埋地雷。”王庆永比划着告诉记者,“勇敢队”(敢死队)的战友们两个人一组,把八仙桌扛在肩上当盾牌,桌上盖着浸湿的棉被,“可以让子弹不容易打穿”,就这样大家冒着敌人子弹冲向碉堡安放炸药。“每一次冲锋,我们都抱着为国捐躯的信念,没有一个人害怕牺牲。”王庆永说,很多勇敢队的战友牺牲了,这段“八仙桌盾牌冲锋”的经历,也成为他最深刻的抗战记忆。
王庆永的兵役证
因年纪小,三个月后王庆永被调至新四军后方药房,成为一名卫生员。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部队医务人员数量十分有限,医药品和物资极其匮乏。“止血的纱布、棉花、绷带都是最缺的。”他回忆,为保护药品,医务人员常常把药藏在破船上、芦苇荡子里。“由于物资短缺,我们卫生员需要自己动手做棉球、编纱布。”他很快掌握了这些技能,还学会了制作对治疗疥疮有奇效的硫磺软膏,“战士们能少一分疼痛,是我们每一名医护人员最大的心愿。”
王庆永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抗战后期,王庆永参加了解放兴化(现江苏省兴化市)的战斗。“兴化水网发达,我负责划船运送战士,还兼任卫生员。”王庆永说,抗战胜利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随军转战济南、淮海,在渡江战役中被炮弹击伤,右肺至今残留着弹片。
1965年,王庆永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从江苏远赴四川,最终扎根成都。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热火朝天的工厂车间,王庆永用行动传承抗战精神,将保家卫国的赤诚,化为建设祖国的满腔热忱,“我要告诉今天的青年们,有国才有家,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珍爱和平,不断奋斗。”王庆永说。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