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6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艾滋病这三个字,对很多人来说仍然带有恐惧感。但比恐惧更危险的,是对它的不了解和误解。不少人仍以为艾滋病是“天降横祸”,其实并非如此——艾滋病毒的传播,有迹可循,感染也从来不是毫无缘由。
根据国家疾控局2024年通报,我国现存艾滋病毒感染者约110万人,且每年新增报告病例仍在持续增加,尤其是在一些年轻群体中,传播路径趋于隐蔽化。那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让人染上了艾滋病?哪些行为是主要风险?我们今天就来把话说明白。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艾滋病毒虽然可怕,但并不容易传播。
它不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传播,也不会因为日常接触而感染。打个招呼、一起吃饭、共用马桶、握手、拥抱,这些都不会造成传染。艾滋病毒的传播,离不开三个核心条件:病毒量足够高、有合适的传播途径、目标人群易感。
传播途径只有三种:
· 血液传播
· 性传播
· 母婴传播
所以说,艾滋病从来不是“突然得的”,而是有明确高风险行为背景的疾病。
无保护性行为是最大风险源性传播是当前艾滋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占比超过95%。尤其在年轻人群体中,因缺乏性健康知识,在性行为中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高得惊人。
很多人误以为“看起来干净”“对象是熟人”就没问题,实则不然。艾滋病毒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症状,感染者自己都未必知道已经携带病毒,这就大大增加了传播的隐蔽性。
而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艾滋病防治数据简报(2024)》,在大学生群体中,男男性行为感染者比例持续上升,且感染年龄集中在18~24岁,无保护性行为已经成为青年感染高发主因。
血液传播虽然相较性传播比例下降,但依然不能忽视。尤其是在部分特定人群中,如存在静脉注射毒品行为者,或在非法场所接受“纹身”“穿耳”“打针”等服务时,若使用未经消毒的器具,感染风险极高。
艾滋病毒在体外环境中虽不易存活,但在针具内部、血液中仍有强感染力。一次共用针具,就可能换来一生感染。
不少人以为“只要不是一夜情,不会得艾滋”。但真相是:性伴侣数量越多,感染概率就越高。
每一次更换伴侣,都是一次“未知风险暴露”。特别是在不做检测、不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多次暴露就像反复买彩票,但中奖的是艾滋病。
研究显示,每增加一个性伴侣,艾滋病感染风险可提高1.7倍。并且,部分人群在感染病毒后仍继续进行高风险行为,形成隐形传播链。
艾滋病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晚发现”。现阶段,艾滋病并非“绝症”——只要早发现、规范治疗,携带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
但很多人因为“怕丢脸”“怕别人知道”,迟迟不去检测,等到真正发病、免疫系统崩溃时才就医,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国家疾控建议:有过高风险性行为史者,至少每年做一次HIV抗体检测。而不少城市也已设立匿名检测点,保护隐私,鼓励主动检测。
不少感染者在事后才懊悔:“早知道这样会得病,我就不会做了。”这句话的背后,恰恰反映了大众对艾滋病知识普及的严重不足。
有些人甚至仍然相信“只有同性恋才得艾滋”“艾滋病患者一定面黄肌瘦”,这些错误观念让人掉以轻心、错失防护。
任何性别、性取向、职业背景的人,只要有高风险行为,都可能感染艾滋。
艾滋病病毒攻击的是人体免疫系统,若不治疗,最终可导致免疫系统崩溃,出现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甚至死亡。
但近年来,随着抗病毒治疗(ART)技术的进步,艾滋病已经可以被有效控制。只要坚持规范服药,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可以降至“不可检测”水平,既能延长寿命,也能大幅减少传染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U=U”理念(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也就是说:当体内病毒降到不可检测水平时,几乎不会通过性行为传播给他人。
所以说,感染艾滋不可怕,关键在于是否及时发现,是否坚持治疗。
艾滋病从来不是“无缘无故来的”,它往往潜伏在我们一次次的疏忽中。真正的敌人不是病毒,而是对病毒的无知、恐惧和忽略。
如果你曾有过高风险行为,请别逃避检测;如果你身边有人感染,请不要歧视。因为科学,才是防控艾滋最有力的武器。
参考文献: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艾滋病防治数据简报(2024年)》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控核心信息手册(2023)》
[3] 世界卫生组织(WHO),《HIV/AIDS Fact Sheet》,2024年更新
[4]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