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柳叶刀》2018年的一项全球研究结果,酒精已成为全球15-49岁人群致死和致残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那些打着“适量饮酒有益健康”旗号的观点,早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推翻。
在很多人的生活图景中,酒精是一种社交“润滑剂”,也是生活压力的“止痛药”。饭桌上没有几杯白的,不够意思;加班后的深夜不喝点,仿佛对不起自己。
但这个“朋友”往往是披着温柔外衣的“敌人”。你以为它给你放松和解压,实际却在悄悄地摧毁你的身体,改变你的大脑,甚至侵蚀你的意志。
一杯酒的代价,从来不是第二天的头痛那么简单。
根据《柳叶刀》2018年的一项全球研究结果,酒精已成为全球15-49岁人群致死和致残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那些打着“适量饮酒有益健康”旗号的观点,早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推翻。
2022年《自然》杂志刊文指出,即使是低剂量饮酒,也会对大脑结构造成可测量的损伤,尤其是灰质体积的减少。
那么问题来了:想要真正戒酒,到底需要坚持多久,才算成功?这并不是一个“七天挑战”式的答案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行为改变、神经适应、心理重建多个层面。只有同时满足两个关键标准的人,才算真正走在了戒酒成功的路上。
第一个标准,叫做“持续时间上的安全窗”。科学研究普遍认为,至少连续一年不饮酒,才可能说明一个人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戒断模式。
2020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布的研究数据指出,在戒酒后的一年内仍有高达60%的复饮率,尤其在前3个月最为高发。这是因为酒精对大脑奖赏系统的影响远比我们以为的深远,它会重塑神经路径,让我们对“喝酒”产生持续的记忆渴望。
如果连一年的时间都坚持不了,那只能说明你还没真正从生理和心理上脱离酒精的控制。
第二个标准,是“心理依赖的解除”。很多人戒酒失败,并不是因为身体受不了,而是心理上仍在抗拒“清醒生活”。他们会说:“我不喝了,可是我羡慕能喝的人。”
或者,“我最近状态不错,喝一杯应该没事。”这其实是典型的认知扭曲,是心理依赖的表现。只有当你不再将酒精视为安慰或奖励,不再在情绪波动中本能地想到喝酒,你才算真正迈过了心理依赖这一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康复者在成功戒酒后,反而变得更警觉、更自律,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念头就可能让他们重回深渊。真正的戒酒成功,不是你戒了多久,而是你在“想喝”的时刻,能否顶住诱惑,甚至不再想它。
也许你会问,喝点酒真的有这么严重吗?我们不妨看看数据:2023年《中国酒精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指出,中国因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心脑血管疾病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每年超过25万人,而长期饮酒者患肝癌的风险是非饮酒者的4倍以上。
这些数字不是抽象的,它们是一个个家庭的悲剧,是无数个“没事,我能控制”的自我欺骗后的代价。
从文学作品到现实生活,酒精带来的故事从来不缺。鲁迅笔下的“酒楼文化”曾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但也有无数文人因此英年早逝。现实中,中国知名导演胡某因酗酒导致肝硬化去世的新闻仍历历在目,而他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只是偶尔喝点,不至于上瘾”。
问题就在于:酒精不会在你喝的第一口就告诉你它的企图。它是慢慢渗透、逐步侵蚀,直到你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它那天,往往已难以回头。
有些人即便戒了酒,依然会出现烦躁、焦虑、失眠等“戒断反应”,这正是酒精对神经系统长期影响的体现。
2021年发表在《中华精神科杂志》的研究指出,长期饮酒会损伤GABA系统(人体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系统),导致大脑在失去酒精刺激后难以维稳情绪。这些反应,恰恰是很多人“又喝一点”的借口。
但真正的戒酒,不是忍耐,而是重建生活方式与内心秩序。
你要学会用别的方式来对抗压力——不是用酒精麻痹自己,而是学会与压力对话;不是靠短暂的醉意逃避现实,而是找到真正的生活意义。这不仅是对身体的保护,更是自我认知的一次重构。
戒酒不是清空冰箱,而是清空对酒精的幻想。我们也必须承认,每个人与酒精之间的“战斗”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天生对酒精代谢能力差,一杯就脸红、心跳加快,这是身体在提醒你,这不是你能承受的玩具。
也有些人因为家庭环境、成长经历,被迫依赖酒精去缓解内心的空洞。从根源上理解自己的饮酒动机,是成功戒酒的另一重关键。
意志力不是全部,认知重建才是关键。2022年《中国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那些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成功戒酒的人,复饮率远低于仅靠自我克制的人。这说明,改变对酒精的认知,比单纯压抑欲望更有效。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喝就喝,而是你可以不喝也不难受。
如果你已经坚持不喝超过一年,并且内心对酒精没有依赖感,那你已经接近成功。不是说你永远不会再喝,而是你已经拥有了“不再需要它”的自由。
社会文化、朋友聚会、职场环境,都会对戒酒造成压力。但越是在这种时候,能坚持原则的人,才是真正掌握自己人生方向的人。没有人因为不喝酒而失败,但太多人因为酒精而误入歧途。
写到这里,我们该给还在努力戒酒的人一些实用建议:
· 第一,设定“非饮酒”时间目标。从一个月、三个月到半年,逐步拉长,记录情绪状态变化,增加可视化成就感。
· 第二,找到替代性的放松方式。无论是运动、阅读还是与人交谈,只要能让你在情绪波动时不依赖酒精,就是有效方式。
· 第三,建立支持系统。告诉亲近的人你的目标,让他们成为你的共情者而不是劝酒者。
· 第四,识别诱发因素。比如压力大、情绪低落、社交场合等,提前设计应对策略而非临场硬抗。
· 第五,允许自己偶尔“情绪低谷”,但不要用酒精做出口。你可以难过,但不可以用喝酒来“奖励”自己的情绪崩溃。
[1]RehmJ,etal.Globalburdenofdiseaseandinjuryandeconomiccostattributabletoalcoholuseandalcohol-usedisordersLancet,2018,392(10152):1015-1035.
[2]TopiwalaA,etal.Nosafelevelofalcoholconsumptionforbrainhealth:observationalcohortstudyNature,2022,603(7903):611–617.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酒精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中国CDC,2023.
[4]张伟,李娜.酒精依赖的神经机制与干预研究进展中华精神科杂志,2021,54(3):193-198.
[5]王磊,陈晓辉.认知行为干预在戒酒中的应用研究中国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2,31(4):355-360.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