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某三乙医院药剂科会议室内,气氛如绷紧的弓弦。杨副院长正面对药剂科主任关于某新药引进成本的质询,他的专业知识显然不足以应对。他骤然提高音量,手指重重敲击桌面:“我是主管副院长!这里我说了算!你的质疑就是目无领导!”这般场景并非孤例——当权力地位与实际能力间存在
《“干部小、能力差、脾气大”:医院权力场中的心灵失衡与救赎》
在某三乙医院药剂科会议室内,气氛如绷紧的弓弦。杨副院长正面对药剂科主任关于某新药引进成本的质询,他的专业知识显然不足以应对。他骤然提高音量,手指重重敲击桌面:“我是主管副院长!这里我说了算!你的质疑就是目无领导!”这般场景并非孤例——当权力地位与实际能力间存在断裂,愤怒便如同失控的闸门倾泻而出,不仅折损管理效能,更侵蚀了组织的健康根基。这种“位微、才弱、气盛”的现象,其深层心理根源可追溯至古老而深刻的哲学与心理学智慧。
一、 “干部小”:权力位阶与心灵补偿的古老博弈
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刻着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是对所有掌权者的永恒提醒。当个体身处权力金字塔中较为基层的“小”干部位置(如医院的药剂副院长),面对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或来自同侪的潜在竞争时,极易陷入身份焦虑。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早已洞察:灵魂中那匹名为“激情”的野马,若缺乏理性“驭手”的引导,极易因恐惧与不安全感而失控奔腾。杨副院长在专业会议上的勃然大怒,正是这种激情失控的体现——对自身地位稳固性的深层担忧,化作了对外部质疑的过度防御性攻击,试图以音量代替能力,以威权姿态掩盖内心的不安。
《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智慧的管理者懂得在现有位置上精进职责,而非因位置未达理想而怨愤失衡。对“小干部”而言,与其将能量耗费在对职级的焦虑上,不如学习斯多葛派哲人爱比克泰德的智慧:清晰区分“可控之事”(如自身专业精进、服务态度)与“不可控之事”(如他人评价、职位升迁)。将全部心力倾注于可控领域,在药剂管理的专业深度、流程优化、团队协作中建立稳固的内在价值感,才是破解身份焦虑的正途。医院亦可营造更注重专业贡献与协作精神的文化氛围,减轻对纯行政级别的过度关注。
二、 “能力差”:认知迷障与德性生长的哲学药方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精辟指出:“德性是关于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中道之中。”能力不足者,其核心困境常在于未能把握这“中道”——即缺乏对自身知识边界与技能局限的清醒觉知(自知之明),又未能以持续、坚韧的行动去填补这差距(自我精进)。杨副院长在专业讨论中的窘迫失语,正是源于此认知与实践的断裂。他可能陷入了心理学上的“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即能力欠缺者常陷入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高估自己的水平。面对真实的专业落差时,巨大的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便引发强烈的心理不适,进而以情绪爆发(脾气大)作为防御机制,试图转移对自身无能的注意。
《道德经》云:“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最高明者,是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对于处于专业管理岗位的干部(尤其是医院这类知识密集型机构),打破“能力差”的魔咒,始于勇敢承认“我有所不知”。这需要践行苏格拉底式的“精神助产术”——通过谦逊、持续的提问与学习,催生真正的知识。具体而言:
1.专业精进制度化
杨副院长应主动制定个人年度学习计划,定期深入药房一线,参与疑难病例用药讨论,甚至向资深药师请教。医院可建立管理干部“专业回炉”机制,鼓励或要求其定期更新医药学、管理学知识。
2.构建学习共同体
效仿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在药剂团队内部建立基于专业尊重的“学习圈”,杨副院长可放下身段,在共同探讨中汲取团队智慧,变单向管理为双向滋养。
3.善用外部智慧
积极引入外部专家咨询,参与行业研讨会,将“不知”转化为寻求外部支持的契机,而非需要遮掩的羞耻。
三、 “脾气大”:怒焰之渊与理性驾驭的永恒修炼
斯多葛派哲人塞涅卡在《论愤怒》中深刻剖析:愤怒是“短暂的疯狂”,它源于“认为我们受到了不应有的伤害”这种判断。杨副院长在面对专业质疑时的暴怒,其根源在于他将其解读为对其权威的挑战与对其个人的冒犯(“不应有的伤害”),而非一次有益的专业探讨。这背后是控制感丧失的恐慌(未能掌控局面)和自尊受到威胁(能力被质疑)的双重打击。现代心理学印证了这点:当人感到目标受阻、尊严受挫时,杏仁核驱动的原始“战斗”反应被激活,前额叶皮层的理性调控功能被抑制,情绪风暴由此爆发。
罗马皇帝哲人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提供了驯服怒火的良方:“宇宙的本质是理性的。愤怒不符合理性。因此,愤怒违背自然。” 他强调,对事件的判断(是伤害还是帮助?)决定了情绪反应。作为管理者,当怒火升腾之际,需实践古老的智慧:
1.即时“悬置判断”
在情绪临界点,效仿奥勒留,心中默念“暂停”,暂缓对事件的“伤害性”定性。深呼吸,物理上暂时离开现场(如借口去倒水),为理性回归赢得宝贵时间。
2.认知重评
运用斯多葛派的“控制二分法”:质疑者的动机是否可控?他人的看法是否可控?将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唯一可控之事——即自己如何理性回应。问自己:“这个批评/质疑中,是否有对改进工作真正有用的部分?我如何将其提取出来?”
3.建设性表达
即使确需表达不满或设定边界,也需学习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在懦弱回避与暴怒攻击之间,选择坚定而尊重的沟通。可使用“我观察到...我担心...我希望...”的句式,将焦点放在事情本身及解决方案上,而非人身攻击。
医院层面,可引入基于正念(Mindfulness)的情绪管理培训,其核心正是训练对当下体验(包括愤怒的生理信号)的非评判性觉察,增强前额叶对情绪冲动的调控力。同时,建立更开放、非指责性的问题反馈机制,减少因沟通不畅引发的误解性怒火。
“干部小、能力差、脾气大”这一现象,其本质是权力、能力与情绪在个体心灵天平上的严重失衡。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亚里士多德对“中道”德性的追求、斯多葛学派对激情与理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东方智慧中“知不知”的谦逊与“致中和”的追求,共同为身处管理岗位的个体提供了一剂穿越时空的心灵良方。对那位药剂副院长而言,真正的权威并非源于职位标签,而是根植于对专业的敬畏、对局限的坦诚、对团队的尊重,以及对自身情绪的强大驾驭力。当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在权力场中安顿好心灵,让理性之光照亮职责之路,组织的运转方能如《中庸》所期许的那般——“万物育焉”,和谐共生,焕发持久健康的生命力。唯有在心灵与职责的平衡点上,权力才能从灼人的火焰,化为温暖而照亮前路的光芒。
丁俊贵
2025年8月9日
来源:觉悟兴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