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为ADS 1.0到ADS 4耗时4年零5天。2025年7月,辅助驾驶用户76.5万人,辅助驾驶里程累计40.5亿公里,其中7月辅助驾驶里程5.12亿公里。这是华为ADS的0-1突破。
华为ADS 4:四年登顶自动驾驶的五大关键,如何重塑全球智能汽车格局——燃油车及非智能汽车的“诺基亚”时代结束了
1、华为ADS及鸿蒙座舱未来4-5年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小艺:中午12:00准时从成都天府区复地御香山出发,去重庆万豪酒店接余承东先生,到达前20分钟通知余先生,18:30到家里吃饭。
你在办公室遥控指挥20公里外家里的尊界S800,尊界S800开启L4或L5自动驾驶帮你把余承东先生接到家里共进晚餐。
华为ADS 1.0到ADS 4耗时4年零5天。2025年7月,辅助驾驶用户76.5万人,辅助驾驶里程累计40.5亿公里,其中7月辅助驾驶里程5.12亿公里。这是华为ADS的0-1突破。
以上数据也是华为官宣2026年和2027年L3和L4大规模商用的底气。
再过4年零5天,是华为ADS 4-ADS 8的迭代升级时间(本文按1年升级一次),这是1-10,10-100的突破及对燃油车的降维打击。
2025年8月10至2029年8月15日,搭载华为ADS的L3、L4智能汽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或1500万辆,按每辆车1000公里自动驾驶里程计算,每月自动驾驶里程100-150亿公里。
2029年,华为ADS每年的L3、L4自动驾驶里程大概率超过1000亿公里。
若此目标达成,则(1)华为ADS激光雷达方案和华为ADS SE视觉方案均已实现L4突破。(2)没有L3、L4的汽车,大体相当于诺基亚功能车。或许华为ADS技术将改装千万量级的燃油车或非智能汽车。每辆车改造费用2-3万元不等。到时,10万元买L4也没有问题,智能带入每一辆及全民普及。(3)2000-3000公里的固态电池已经大规模商用,消费者的每月电费比停车费便宜。(4)华为或全球率先突破无人驾驶即L5,没有方向盘的智能(电动)汽车,大量没有驾证或身体有缺陷的,也能买汽车。(5)搭载华为ADS的智能汽车,事故率降低至目前的10/%左右即1/10。
2、从2021年4月华为ADS 1.0到2025年4月华为ADS 4,用时4年,华为ADS 4暨L3出道即巅峰
2021年4月17日,搭载华为ADS 1.0的极狐阿尔法S上市,直到2022年7月,极狐阿尔法S开启交付,而此时搭载华为ADS 1.0的车型计3款:视觉方案是问界M5、M7;3激光雷达方案是极狐阿尔法S。
2025年4月22日,华为发布ADS 4和鸿蒙座舱5,ADS 1.0到ADS 4耗时4年零5天。
2025年7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到来——搭载华为乾崑ADS 4的尊界S800在高速路段成功实现L3级自动驾驶。
当系统平稳接管方向盘的那一瞬间,标志着中国车企首次在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跻身全球第一。从2021年ADS 1.0初露锋芒,到如今通过L3安全认证,华为仅用短短四年时间,就走完了传统车企十年都未能完成的路程。这是华为将通信、AI、芯片等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转化为智能汽车赛道上的“核武器”,更是一场关于技术路径、生态协同与安全哲学的颠覆性革命。
3、战略布局:十年技术积淀的“饱和式投入”铸就领先优势
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进阶之路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持续的“饱和式投入”。早在2013年,当大多数车企还在聚焦内燃机效率提升时,华为车联网实验室便已开始布局V2X通信协议,为未来的智能汽车发展埋下了伏笔。这种超前的战略布局,在2021年转化为决定性的竞争优势:
芯片自主可控,突破技术瓶颈:昇腾910B AI芯片与MDC 810计算平台构成了强大的算力双引擎,单芯片算力高达400+TOPS,是同期英伟达Orin的1.3倍。更为关键的是,华为实现了从7nm制程到神经网络的全程自研,这使得华为在2024年全球芯片短缺危机中,智驾业务未受到丝毫影响,保障了产品的稳定供应和技术迭代。
通信技术降维打击,提升感知能力:华为将5.5G超低时延(1ms)与C - V2X车路协同技术深度融入感知系统。在隧道等信号盲区,ADS 4.0的定位精度仍能保持在10cm级,而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在此类场景下的误差高达2米,这一差距充分体现了华为通信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降维优势。
全栈自研,实现能效提升:尽管华为每年(2025年起)在自动驾驶研发上投入超过200亿,但这种全栈自研的模式带来了显著的回报。鸿蒙OS与ADS的深度耦合,使得问界M9智驾版的算力功耗仅45W,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60W,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4、技术革命:WEWA架构打破“数据贫乏”困境,引领创新
自动驾驶行业长期面临着真实场景数据不足的难题,华为通过创新的WEWA架构成功打破了这一困境:
(1)世界引擎构建虚拟战场,丰富测试场景:华为利用AI技术生成了高达10^8量级的极端场景,涵盖了“台风天被遮挡的侧翻卡车”等现实中极为罕见的案例。2024年的测试数据显示,该系统使得ADS 4.0的corner case(极端场景)处理能力较2.0版本提升了17倍,大大增强了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应对能力。
(2)原子行为决策模型,实现快速精准决策:华为将驾驶动作拆解为362个“原子行为”,就像拼乐高一样进行动态组合。在青岛的真实路测中,面对突然窜出的外卖电动车,系统决策时间仅50毫秒,比人类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快5倍,有效保障了行车安全。
(3)多传感器融合,提升识别精度:华为采用了192线激光雷达 + 4D毫米波雷达 + 舱内Limera传感器的组合方案。在夜间环境下,该系统对150米外20cm高路缘石的识别率达到99.9%,远超纯视觉方案85%的行业水平,为自动驾驶提供了更可靠的环境感知信息。
5、数据飞轮:40.5亿公里真实路演构建“群体智能”,加速迭代
华为构建了全球最高效的数据闭环体系,通过海量真实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不断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升级:
(1)真实道路数据指数级积累,提供丰富素材:鸿蒙智行车型日均产生2000万公里的驾驶数据,相当于Waymo车队10年的采集量。在2025年上海暴雨期间,3000辆问界汽车上传的涉水数据,使得ADS 4的水花识别算法在一夜之间完成迭代,快速适应了复杂天气条件下的驾驶需求。
(2)自动化标注工厂,提升处理效率:华为采用“AI预标注 + 专家复核”的模式,数据处理效率达到传统人工标注的200倍。华为松山湖基地的200台标注服务器,每日可处理相当于环赤道50圈的路测数据,大大缩短了数据处理周期,为技术迭代提供了有力支持。
(3)OTA升级军事级效率,快速修复缺陷:2025年4月,华为发现了匝道汇入算法的缺陷,从数据采集到全球推送修复仅用了72小时,而传统车企平均需要45天。这种高效的OTA升级能力,使得华为能够及时修复系统漏洞,提升用户体验和安全性。
6、生态协同:鸿蒙智行五界联盟打造“中国式合纵”,实现共赢发展
华为打破了智能汽车领域“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构建了独特的生态协同模式:
(1)分层合作模式,满足多样化需求:华为提供了从智选车(问界)到HI模式(阿维塔)的分层合作模式,主机厂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合作深度。北汽新能源通过接入ADS基础版,节省了15亿元的自研费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成本的降低。
(2)成本摊薄效应,推动技术普及:随着MDC计算平台规模效应的显现,其单价从2万元降至8000元,使得L3功能能够下探至20万元车型。2025年问界M5智驾版毛利率仍保持18%,远超行业平均的12%,实现了技术普及与商业盈利的平衡。
(3)鸿蒙座舱生态加成,提升用户体验:HarmonySpace 5实现了与手机、家居的无缝互联,用户上车后能够自动续播家中没看完的电视剧,这种独特的体验使得问界用户智驾功能使用率达68%,是行业均值的3倍,进一步增强了用户对华为智能汽车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7、安全,是鸿蒙智行的基因:L3认证背后的“五维堡垒”,保障行车安全
华为重新定义了自动驾驶安全标准,构建了“五维堡垒”式的安全体系:
(1)硬件冗余设计,确保系统可靠性:华为采用了双MCU + 三电源路径的硬件冗余设计,即使单一元件失效,系统仍能够安全停车。2025年3月,某测试车在 - 35℃极寒环境中传感器部分失效,但系统仍成功完成了安全靠边操作,充分验证了硬件冗余设计的可靠性。
(2) SOTIF场景库,覆盖极端危险场景:华为的SOTIF场景库包含了12,847个危险场景数字孪生模型,比ISO 21448标准要求多3倍。在模拟测试中,系统成功规避了“团雾中逆行摩托车”等极端情况,有效提升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3)责任认定技术保障,增强用户信心:华为的区块链存证系统每秒能够记录1000条车辆状态数据,确保事故责任可追溯。正是这套系统,使华为成为首个通过北京L3责任认定的企业,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安全保障,增强了用户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心。
8、自动驾驶的“华为模式”,引领全球产业变革
当特斯拉仍在优化纯视觉算法、传统车企困于软件人才短缺时,华为用全栈自研 + 生态开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截至2025年Q2,搭载华为ADS的车型已成功减少89%的交通事故,这个数字或许比任何技术参数都更具说服力。随着ADS 4在60余款车型上全面铺开,中国正在智能汽车领域复制高铁的成功故事——用开放生态下的自主创新,重新定义全球产业格局。而华为用实际行动证明:在自动驾驶这场马拉松中,唯有将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完美结合,才能最终赢得赛道,引领全球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
来源:遥遥领先的M9和M60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