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滋病、梅毒、乙肝(简称“三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它们心怀恐惧,却又缺乏足够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病”的世界,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学习如何有效预防,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艾滋病、梅毒、乙肝(简称“三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它们心怀恐惧,却又缺乏足够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病”的世界,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学习如何有效预防,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均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新生儿,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实现消除“三病”母婴传播,是预防和减少儿童新发感染的重要战略行动,意义重大。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关于消除艾滋病病毒和梅毒母婴传播全球认证和标准的指南》,呼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消除艾滋病和梅毒的母婴传播,保障母婴安全。我国积极响应号召,率先提出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三种疾病母婴传播,并计划于2026年向WHO提交认证申请。到2025年,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2%以下,先天梅毒发病率下降至50/10万活产及以下,乙肝母婴传播率下降至1%及以下。
让我们深入认识艾滋病、梅毒、乙肝这三种疾病,以及我们该如何预防。
一、“三病”的共同特点
艾滋病、梅毒、乙肝,这些令人谈之色变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以及母婴这三种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毒如同一个狡猾且凶狠的“杀手”,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至关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逐步丧失。一旦免疫系统崩溃,各种伺机而动的疾病便会乘虚而入,患者极易遭受各类感染,还可能引发恶性肿瘤,病死率居高不下。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发,是一种慢性的性传播疾病。倘若病情发展至晚期,梅毒螺旋体就会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侵犯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引发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乙肝则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常见传染性肝病。部分乙肝感染者可能会逐渐发展为慢性乙肝,长期的肝脏炎症犹如一场缓慢的“侵蚀战”,持续损害肝脏,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恶化为肝癌。
对于孕产妇群体而言,感染艾滋病、梅毒或乙肝更是雪上加霜。这些病毒或梅毒螺旋体能够在妊娠、分娩过程中,如同隐秘的“偷渡者”,通过母婴传播途径传染给胎儿,进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如流产、稽留流产、死胎、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更令人痛心的是,这还可能造成儿童感染艾滋病或梅毒,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沉重的负担。
不过,大家无需过度恐慌。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只要我们积极掌握正确的预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比如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血等,并且定期及时地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感染,迅速接受规范治疗,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传播与发展。
二、让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艾滋病、梅毒和乙肝。
艾滋病(AIDS):
由艾滋病病毒(HIV)引发,这种病毒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得人体逐渐失去抵抗疾病的能力。感染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痛、盗汗、呕吐、腹泻、皮疹等。随着病情发展,免疫系统严重受损,会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相关症状,如长期发热、慢性腹泻、体重快速下降、反复感染、皮肤病变、肺孢子菌肺炎、卡波西肉瘤等。
关于HIV与母婴传播的注意事项
感染HIV的母亲,在怀孕、生产或是母乳喂养的过程中,都存在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的风险。因此,计划怀孕或已怀孕的女性,必须高度重视艾滋病的筛查与预防工作。
所有孕产妇在孕早期或首次做产前检查时,都能享受一次免费的艾滋病筛查服务。若初筛结果出现异常,还可免费进行确诊检测,以此明确是否感染HIV。
对于感染艾滋病的孕产妇,可免费获得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并且在指定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期间,相关检测、终止妊娠及住院分娩的费用均可减免。其新生儿出生后,需尽早开始预防性用药,同样能享受免费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治疗。为预防机会性感染,建议采取人工喂养,会免费定量派发奶粉,同时要杜绝混合喂养。此外,新生儿需到医院进行早期诊断和定期复查,还能享受免费的儿童随访服务。
关于梅毒的相关信息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发的慢性性传播疾病,其病程较长,症状复杂多变,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少数情况下,接触感染者的皮肤黏膜病变(如硬下疳、皮疹)或血液也可能传播;
母婴传播:感染梅毒的孕妇可能通过胎盘将螺旋体传给胎儿,进而导致流产、死胎、早产、新生儿畸形、发育迟缓、先天梅毒等严重后果;分娩时,新生儿经产道也可能被感染。
梅毒是可以治愈的。只要感染梅毒的孕产妇及新生儿采取规范的干预措施,完全有机会预防母婴传播,生育健康的宝宝。
所有孕产妇在孕早期或首次产前检查时都应进行梅毒筛查,且可享受一次免费筛查。感染梅毒的孕产妇需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规范治疗,治疗药物免费;治疗期间需每月复查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以判断疗效,必要时需再次进行一个疗程的治疗。
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进行梅毒感染相关检测并接受预防性治疗。对于无法明确诊断为先天梅毒的儿童,要定期随访和检测;确诊为先天梅毒的儿童,则需及时进行规范治疗。
关于乙型肝炎(乙肝)的相关信息
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主要损害肝脏,部分感染者会成为慢性携带者或发展为慢性肝炎,进而增加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风险。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少数也可能在宫内感染。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至关重要,之后按照0、1、6月的程序完成三针接种,可获得长期有效的保护。成人若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建议及时补种。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在分娩所在医院可免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能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所有孕妇都需进行乙肝筛查,且可享受一次免费的乙肝筛查检测。
治疗现状:成人急性乙肝感染大多能自愈;慢性乙肝目前虽难以完全根治,但已有效果良好的抗病毒药物,部分药物由国家免费提供,可长期控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病进展,降低肝癌风险。慢性乙肝患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并严格遵医嘱接受治疗。
三、预防措施
筑牢防线,远离“三病”威胁
在传染病的范畴中,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简称“三病”)犹如潜伏的“健康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它们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以及母婴这三种途径传播,其中母婴传播对下一代的健康影响巨大。但只要我们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感染风险,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1. 严守性行为安全关:安全套作为预防性传播疾病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不容小觑。在进行性行为时,务必正确且全程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无论是阴道性交、肛交还是口交,这一措施都能显著降低感染性病的风险。同时,减少性伴侣数量,保持单一、忠诚的性伴侣关系,避免涉足多性伴和不安全性行为,从源头减少病毒接触的机会。
2. 坚决向毒品说“不”:吸毒行为与“三病”传播紧密相连,共用注射器更是高危中的高危。注射器在反复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病毒在吸毒者之间传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时刻保持警惕,坚守“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3. 确保医疗行为安全:无论是就医、注射还是输血,都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正规医院拥有严格的血液安全检测体系和规范的医疗器械消毒流程,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要避免在非正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针灸等操作,这些场所的卫生条件往往难以保证,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
4. 紧抓母婴阻断关键环节:婚前、孕前以及孕期进行“三病”检测至关重要。对于感染“三病”的孕产妇而言,接受规范治疗和干预刻不容缓。比如感染艾滋病的孕妇,通过服用抗病毒药物、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及避免母乳喂养等措施,可以极大地降低宝宝的感染风险,为新生命的健康诞生奠定基础。
5. 充分利用疫苗预防手段: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快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并按照0、1、6月的程序完成全程三针接种,以此获得长期有效的保护。对于未免疫人群,也建议尽早补种。虽然目前艾滋病和梅毒尚无有效的疫苗,但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已经显著降低了我国乙肝的发病率。
6. 杜绝共用个人物品:牙刷、剃须刀、刮眉刀等个人用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血液,即使是微小的伤口,也可能成为病毒入侵的“入口”。因此,要坚决避免与他人共用这些物品,降低因间接接触导致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7. 主动检测,及时治疗:如果存在感染“三病”的风险,或者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主动进行检测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重要体现。国家为大众提供了免费的艾滋病、梅毒咨询检测服务,乙肝检测也十分便捷。早期发现疾病,就能更早地开展治疗,治疗效果也会更好。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对身体的损害。
四、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知识问答
1. 所有孕产妇在孕期都能享受一次免费的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筛查及咨询服务吗?
答:是的。
2. 若夫妻中一方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是否可以自然受孕生育孩子?
答:如果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一方坚持接受抗病毒治疗,且病毒载量持续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同时双方已排除其他性传播疾病,那么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选择在女性排卵期进行自然受孕。
3. 夫妻中一方感染艾滋病病毒(HIV),选择自然受孕时,如何降低HIV的传播风险?
答:感染HIV的伴侣需接受抗病毒治疗,使病毒载量降至50拷贝/ml以下;选择女性排卵期同房,以提高受孕成功率,减少无保护措施的同房次数;为进一步降低风险,未感染的一方可选择服用暴露前后的预防药物。
4. 出生时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呈阳性的孩子可以接种疫苗吗?
答:可以接种灭活疫苗,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等;但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等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需暂缓接种,需待排除儿童感染HIV后,方可正常接种;若明确儿童感染HIV,则禁止接种任何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
5. 向艾滋病患者的配偶告知病情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告知配偶的核心原则是最大限度减少艾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既要依法履行告知义务,又要注重方式方法;既要尊重感染者的权益,也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若经过反复动员,感染者仍拒绝告知配偶,需向其说明:因未告知导致配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6. 孕期发现感染梅毒,应在什么时候开始治疗?
答:孕期一旦确诊梅毒感染,需尽快启动治疗。治疗越早,越能最大程度降低胎儿出现不良结局的风险。
7. 梅毒感染者的性伴侣是否需要治疗?
答:(1)若性伴侣检测结果为阳性,需接受治疗;
(2)若性伴侣检测结果为阴性,需进行随访,也可同时采取预防性治疗;
(3)对于早期梅毒感染者的性伴侣,无论检测结果如何,都需进行预防性治疗。
8. 感染梅毒的孕妇分娩后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吗?
答:若母亲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已接受规范治疗,可进行母乳喂养;若未接受规范治疗,需暂缓直接哺乳,乳汁经巴氏消毒后可喂养,待完成全部治疗疗程后,可直接进行母乳喂养。
9. 感染乙肝的女性怀孕前若肝功能异常,能怀孕吗?
答:不建议立即怀孕。妊娠会加重肝脏负担,肝功能恶化会影响母子安全,应先进行保肝治疗,必要时采取抗病毒治疗,待肝功能稳定后再怀孕。
10. 感染乙肝的女性有可能生育健康的宝宝吗?
答:有可能。若孕期采取规范的母婴传播预防措施,乙肝母婴传播率可控制在1%以下,因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女性完全可以生育健康的宝宝。
11. 感染乙肝的女性目前正在服用抗病毒药物,能否怀孕?怀孕后是否需要停药?
答:替诺福韦、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这三种药物对孕妇及胎儿是安全的,服用期间可以怀孕。一般来说,孕前已开始抗病毒治疗的孕妇,怀孕后需继续治疗,但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
12. 感染乙肝的孕产妇在孕期是否需要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
答:不需要。孕妇在妊娠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既不能降低体内的HBV-DNA水平,也无法预防乙肝的母婴传播。
13. 感染乙肝的母亲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吗?
答:可以。感染乙肝病毒且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同时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后,即可进行母乳喂养。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