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长安的荔枝》真的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了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14:09 1

摘要: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幅光明前景和乐观向上的历史画卷 ,仿佛历史总是沿着既定的轨道稳步前行,充满着希望与进步。然而,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却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打破了这种预设,将历史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晦暗角落暴露在读者面前。

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幅光明前景和乐观向上的历史画卷 ,仿佛历史总是沿着既定的轨道稳步前行,充满着希望与进步。然而,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却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打破了这种预设,将历史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晦暗角落暴露在读者面前。

故事从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展开 —— 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口腹之欲,要在短时间内将岭南的新鲜荔枝运送到长安。主人公李善德,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吏,就这样被命运的洪流卷入了这场疯狂的 “荔枝转运” 计划中。在这个过程中,他所面临的艰难险阻超乎想象,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焦虑 。荔枝 “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 的特性,让保鲜成为了首要难题;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的漫长距离,更是对运输速度和效率提出了严苛的挑战。李善德在尝试各种方法时,不断遭遇失败,投入的大量精力和钱财仿佛石沉大海,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他四处奔走,寻找能够延长荔枝保鲜期的方法,从尝试不同的包装材料,到研究各种保鲜技术,每一次的实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难题,还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质疑。同僚们的冷眼旁观、上司的推诿扯皮,都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无助。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迷雾,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找到那一丝光明 。

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中,展现出了对微观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他如同一位精巧的织工,将那些看似琐碎的人情世故、勾心斗角的细节巧妙地编织进故事中,使这段历史变得生动而具体,充满了烟火气息。

李善德在官场中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他的单纯和正直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当荔枝转运任务下达时,他的同僚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如何推卸责任,将这个烫手山芋扔给别人。他们在刘署令面前纷纷找借口推脱,有的说自己专业不对口,有的说有要事在身,有的则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而李善德,因为平时不善于交际,又一心扑在工作上,成为了大家眼中最合适的 “替死鬼” 。他被上司和同僚设计,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接下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荔枝转运的过程中,李善德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了官场的复杂和黑暗 。他需要与各个部门打交道,申请经费、调配资源,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阻碍。户部、堂后户房、太府寺、兵部等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都不愿意承担责任,也不愿意提供帮助。李善德就像一个皮球一样,被这些部门踢来踢去,疲于奔命 。为了获得转运荔枝所需的通行符牒,他不得不闯入刺史府,与赵辛民周旋。赵辛民顾左右而言他,各种搪塞与推诿,直到李善德被逼急了,撒泼打滚,才勉强得到了价值 2580 贯的通行符牒 。

在完成荔枝转运任务的过程中,李善德不断地面临着各种抉择 。每一个抉择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决定着他的命运走向,也考验着他的内心底线 。在与胡商苏谅合作时,他面临着道德与利益的抉择 。苏谅提出的合作条件虽然能够帮助他解决资金和物资上的难题,但其中却涉及到一些不正当的交易 。李善德深知这些交易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但为了能够完成荔枝转运任务,他又不得不考虑与苏谅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心充满了挣扎和矛盾,他不断地权衡着利弊,思考着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与苏谅合作,但他也在心中给自己定下了底线,绝不能为了利益而完全丧失自己的道德原则 。

当荔枝转运的方法终于得以落实,成功似乎就在眼前时,李善德又面临着一次更为艰难的抉择 。他发现,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耗费巨大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而这些负担最终都将落在普通百姓的身上 。看到百姓们为了转运荔枝而遭受的苦难,李善德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 。他开始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这真的是他想要的结果吗?他原本只是想完成任务,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但现在他却发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无数人带来痛苦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内心的良知和正义感战胜了一切,他决定向杨国忠 “摊牌”,揭露荔枝转运背后的真相,哪怕这意味着他将失去一切,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

主流意识形态在历史的书写中,常常扮演着 “选择性讲述者” 的角色,它根据特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需求,精心挑选和强调某些历史事件与人物,将其置于聚光灯下,而那些不符合其意识形态的历史元素,则被无情地忽视或淡化,隐匿于历史的阴影之中 。在传统的历史叙述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是宏大的历史事件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而普通百姓的生活、社会底层的真实状况,却很少有机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

《长安的荔枝》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入历史的肌肤,致力于解构这种主流历史叙述,将那些被主流意识形态所遮蔽的部分重新带回公众的视野 ,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在小说中,荔枝转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背后却隐藏着惊人的资源耗费 。三次荔枝实验,就耗费了千两银子,而最后的一次正式转运,更是花费了高达三万两银子的巨款 。为了这两瓮新鲜荔枝,岭南的三十亩果园惨遭全毁,而一棵荔枝树从栽种到成长,需要漫长的二十年 。

在转运的过程中,无数骑手奔劳涉险,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只为了能让荔枝尽快送达长安;无数马匹横死途中,它们在疲惫和伤痛中倒下,成为了这场疯狂转运的牺牲品;无数船桨折断,那是船工们奋力划行的见证,也是他们无奈的叹息;更有无数人为此丧命,他们的生命在这场为了满足权贵私欲的行动中消逝,无声无息 。

李善德,这位身处其中的小人物,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 。他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于是大声疾呼: “天下钱粮皆有定数 , 不支于国库 , 不取于内帑 , 那么从何而来? 只能从黄草驿 、 岭南荔园榨取 , 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 。取之于民 , 用之于上 , 又谈何不劳一文?” 这声声质问,如同一把把利刃,刺向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价值观 。他还质问杨国忠: “为相者 ,该当协理阴阳 ,权衡万事 。荔枝与 国家 , 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 , 圣人心中 , 又觉得孰轻孰重?” 李善德的这些质问,不仅仅是对杨国忠个人的责难,更是对整个朝廷乃至当时社会政治价值观的深刻质疑 。

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像李善德这样的基层官吏,往往只是被权力巨流所淹没的微小存在,他们的声音被主流话语的喧嚣所掩盖,他们的故事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 。然而,马伯庸却独具慧眼,他以一种经济和基层的视角,深入洞察王朝的盛衰和时代的演进。

李善德,这位上林署的从九品下小官,原本在长安城中过着平凡而忙碌的生活 。他每日为了生计奔波,为了能在这繁华的京城中购置一处房产,让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而努力工作 。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荔枝转运的任务毫无征兆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这个任务,看似是一个能够接近权贵、获得晋升机会的美差,实则是一个充满荆棘的陷阱 。李善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权力的巨大压力和官场的黑暗腐败 。他四处奔走,申请经费、调配资源,却处处碰壁 。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没有人愿意为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承担责任 。李善德就像一只在蛛网中挣扎的昆虫,越挣扎,就被束缚得越紧 。

这部小说通过聚焦小人物李善德的命运,关照了普通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挣扎与奋斗 。它强调了 “小写的历史”,让那些被传统史学边缘化的个体和群体的历史经验得以展现 。我们看到了李善德在荔枝转运过程中的种种遭遇,他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这些细节丰富了我们对唐朝天宝年间那段历史的认知,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 。它赋予了李善德这般的普通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我们明白,每一个人都在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对历史产生影响 。

《长安的荔枝》让无数读者掩卷深思,并非因为它讲了一个运送荔枝的奇闻,而是这颗穿越岭南与长安的荔枝,早已成为一把剖开时代肌理的利刃 —— 它承载的从来不是水果的甜腻,而是个体在庞大体制中的挣扎、人性在权力碾压下的微光,以及千年未变的生存困境。

马伯庸以史料中 “一骑红尘妃子笑” 的只言片语为起点,虚构了长安小吏李善德为杨贵妃运送新鲜荔枝的故事。当这个沉迷算学的司农寺丞意外接到 “荔枝鲜” 的敕令时,他以为只是一场寻常差事,却不知这颗来自岭南的果实,早已被皇权赋予了生死攸关的重量。从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荔枝 “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的特性,与 “六月一日前需送达长安” 的死命令碰撞,瞬间将一个普通官员推向了命运的悬崖。此时的荔枝,哪里还是水果?它是皇权任性的具象化,是体制机器运转的齿轮,是压在李善德肩上的千斤重担。

小说最动人的深思,藏在李善德运送荔枝的千难万险里。为了让荔枝 “保鲜”,他试过用竹筒密封、用盐渍防腐,甚至发明 “双层瓮” 储冰法;为了打通运输驿道,他不得不周旋于岭南经略使的傲慢、宦官的贪婪、地方豪强的刁难。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资源的消耗、人情的冷暖、尊严的折损 —— 那些被强征的民夫、被克扣的粮饷、被牺牲的驿站,构成了权力链条上沉默的注脚。马伯庸用细腻的笔触写透了 “小人物办大事” 的荒诞:李善德拼尽全力完成的 “不可能任务”,本质上不过是满足了上位者一句随口的欲望。而现实中,多少人为了看似光鲜的目标,在体制的规训下疲于奔命,却从未想过目标本身是否合理?这颗荔枝,照见了每个在规则中挣扎的普通人的影子。

更深刻的是,荔枝的运送过程撕开了人性的多面性。李善德从最初 “只求自保” 的小吏,到后来为无辜民夫据理力争的 “异类”,他的转变藏着对 “意义” 的追问;岭南荔农阿僮对果树的珍视、老兵林邑对驿道的坚守,让冰冷的任务多了几分人情温度;而那些利用职权中饱私囊的官员、为仕途不择手段的同僚,则暴露了权力场中的幽暗。马伯庸没有将人物脸谱化,而是让每个人在荔枝的运输线上,都展现出利己与利他、妥协与坚守的拉扯。这种复杂的人性书写,让故事跳出了 “明君昏臣” 的简单叙事,转而探讨:在不合理的体制下,个体该如何自处?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底线?是追求功名利禄还是守护内心的道义?

当荔枝最终送达长安,杨贵妃的笑容短暂绽放时,李善德却选择了归隐江南。这场 “成功” 的运输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与无奈,是体制对个体价值的吞噬。马伯庸用这颗荔枝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而是无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而这,正是《长安的荔枝》最动人的深思 —— 它讲的哪里是荔枝?是每个时代都在上演的权力与个体的博弈,是人性在困境中的微光,是我们终究要面对的生存命题:在宏大的目标面前,如何不迷失人的温度与价值?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