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8月,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联合开展“我与鲁锦的故事”征文大赛,借助公众视角探索鲁锦产业发展传播新路径,促进鲁锦产业与更多领域融合发展。目前,大赛获奖名单已正式发布,这一个个从不同角度所讲述的鲁锦之情、之美,将鲁锦蕴含在一经
2024年8月,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联合开展“我与鲁锦的故事”征文大赛,借助公众视角探索鲁锦产业发展传播新路径,促进鲁锦产业与更多领域融合发展。目前,大赛获奖名单已正式发布,这一个个从不同角度所讲述的鲁锦之情、之美,将鲁锦蕴含在一经一纬中的别样风情更加深刻、细致地展现了出来。选取部分获奖作品,又或获奖作品中的动人片段,频道将同步开启“我与鲁锦的故事”征文大赛音频栏目“遇见·鲁锦”,以声音为纽带,传递文字的力量。此刻,静下心来,一起品味这份跨越岁月洗礼的独特文化吧。
我与鲁锦有缘
□李清波
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我与鲁锦有缘,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情结在。这份缘因何而起,情结因何而生,容我慢慢道来。
梭飞线舞,机杼喳喳,一段段绚丽的鲁锦在不断织就。所谓鲁锦,就是以鲁西南地区为中心、带着鲜明的齐鲁文化特色的山东民间纯棉手纺织物,民间俗称“老粗布”“家织布”“手织布”,是齐鲁百姓在漫长的人类文明长河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因其纹彩绚丽、灿烂似锦而得名。鲁锦从采棉到上机织布一共要经过大小七十二道工序,其花纹主要是方形几何纹,又被称为“花格子布”。织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又属于纯天然绿色保健织品,在当今时代备受追捧。
要说起来,我与鲁锦颇有渊源。我虽是豫东小县宁陵人,但我的母亲却是土生土长的菏泽曹县人,小时候我每年都要到曹县去住姥姥家,在姥姥的织机旁听了不计其数的故事,从小对姥姥织造的老粗布再熟悉不过了,自然对如今被纳入山东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的鲁锦有着特殊的感情。那么,在过去交通相对闭塞的年代,我的母亲为何为从山东远嫁到河南呢?记得在小时候,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母亲耐心地告诉我,豫东和鲁西南虽然属于两个省,但其实距离很近,豫东与鲁西南长期以来就有通婚的传统。她虽然自幼生活在曹县乡间,但素爱读书学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居然从初中到高中一路念到了大学,是当时十里八村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结果在一个豫东的表亲介绍下和我同为大学生的父亲通过书来信往相识相恋,毕业后就夫唱妇随地一起来到我们的豫东小县当起了一对乡村教师夫妻。在母亲的陪嫁里,就有姥姥亲手织成的多段老粗布,在我小时候还一直保存在家中的柜子里。如今母亲已经仙逝多年了,我也已经年过半百,但我只要想到鲁西南手工纺织的鲁锦,就一下子唤醒了脑海里对姥姥、对母亲和对童年的回忆,把久违的过去从时光深处翻腾出来,让人守在生活的这一端怀念远去的那一端。
众所周知,纺织在古代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遮丑饰美,防虫护体,大约便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动机。据说,大概在4000—5000年前,中华文明始祖黄帝的正妃嫘祖看到野蚕吐丝的现象,并发现蚕丝可以织成织物,于是便“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自此华夏大地“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人们感念其功德,遂将其奉为“先蚕”,也就是民间的“蚕神”而加以祭拜,直到今天在养蚕治丝的主要产区还延续着祭祀先蚕、祈祷丰收的各种习俗活动。虽然嫘祖始蚕只是一个远古传说,但的确在那个时代,先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野蚕进行培育,中国逐渐进入漫长的栽桑养蚕、利用蚕的动物纤维原料取丝治丝的时代,开启了源远流长且气势恢弘的几千年中华丝绸文明史,成为名副其实的“丝国”。当然,远古时期的纺织技术除养蚕治丝外,主要还针对葛藤、苎麻、汉麻等古老的纤维原料来尝试探索。先民们最初是用石块敲打葛麻等纤维使之变软,以易于撕扯成缕,然后用以搓绳或结网。此外,还创造了绩、纺等早期原始的麻纺织技术,古籍《淮南子》中就有“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缕,手经织挂,其成犹网”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原始社会虽然茹毛饮血,但远古先民们的审美意识已经蒙昧初开,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了利用矿物染料染色的痕迹,而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更是懂得了利用天然的赤铁矿粉末和朱砂将麻布染成红色。此外,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织物中不仅有常见的平纹织物,还出现了罗纹织物等。可以说,赋予纺织品丰富的色彩和各种纹样是远古人类审美意识的真实体现。
秦汉时期的纺织业以丝织业最称兴盛。黄河流域一向是传统的桑麻产区,此时更是“环庐树桑”、“千亩桑麻”,并且不断向南北发展辐射,内蒙古和林格尔的汉墓就有反映采桑劳动的壁画。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睢县)和齐郡(今山东中部)都是当时最著名的丝织品产地。西汉时期在齐郡设有三服官,开设有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工场,而襄邑所产锦绣亦驰誉一时。根据出土的汉代丝织品的实物,有关专家认为当时已采用了构造精良并有提花装置的织机。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丝织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大量销往周边国家甚至西亚、欧洲等地。应当指出,无论是地处山东中部的齐郡还是地处豫东的襄邑,都与地处鲁西南的菏泽一带不远,对鲁锦织造工艺的形成和推广都会产生应有的辐射影响作用。
正如现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说:“美在民间永不朽”。人类天性爱美,所以即便在俗称“老粗布”的鲁锦上也能折射出民间审美的讯息。鲁锦素以色泽柔和、布丝匀称、布面结实、质地优良、柔而有骨著称,绝非徒有虚名,而是众人的口碑和历史夯实的品牌标签,故能盛传久远。触摸一段段鲁锦,犹如打开了丹青墨笔的画轴,无论是展示文化底蕴的雍容华贵,还是表达民间审美的宁静淡泊,赞美生命精妙的律动,鲁锦总能以精致绵密的线纹和疏落有致的图案及丰富多变的色彩,将内在的精神和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东方民间艺术的极致,让人足以从其气韵章法中读出民间手艺人的魂魄和对生命的领悟。
我近年致力于民间文化的品读,曾数次驱车前往菏泽牡丹区、曹县、东明一带农村寻访考察鲁锦在民间的传承,深深感受到鲁锦确实是一种魅力独具的民间艺术品。在我看来,鲁锦虽是由鲁西南那些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为装点生活、愉悦性情而制作,但在她们的手下,这种最普通不过的布匹却居然变化出富有灵性的艺术形象,格外神奇,格外美妙。这些土生土长、自生自长的“山花野卉”,植根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开放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所以才生得那样茁壮,开得那样绚丽。它寄托着一方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着父老乡亲们的审美情趣,能够唤起人们的乡思乡情和民族感情,使人神往,使人沉醉。
最好的传承是发展。如今,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温润人性和追求生命、憧憬幸福的朴素情感的鲁锦又迎来了它复兴的黄金期。有众多鲁锦手工艺人的上溯下求,尤其是菏泽市牡丹区乡韵鲁锦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们的规模化生产开发,他们心追手摹,兼收并蓄,既注重技法,又讲究神韵,把对鲁锦技艺的追求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不难想象,在当代人的坚持与努力下,对现有织布工艺和花色等进行了全面提升的鲁锦将与时俱进,呈现出多姿多彩、品类众多的技艺风采,朝着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绽放出更加妩媚、娇艳的容颜。
作为一个与鲁锦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异乡人,我深深感到,鲁锦带给天下苍生的,不只是肉体本能上的满足,还有着独特的精神愉悦和文化熏陶。我常常想,我为什么会对“第二故乡”菏泽充满眷恋?在经历了半生世事沉浮之后,我终于明白,是因为“第二故乡”有令我难以忘怀的东西,有那么几个故人、几件风物牵系着我的心,譬如如花灿烂的鲁锦就像日夜不息的火把,照亮着一个远方游子思念“第二故乡”的心路。
策划 付玉婷 陈冠男 史歌
主播 史歌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