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烽火征程——南湖弦歌映山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7 13:15 1

摘要:1938年的滇南春日,南湖碧波荡漾,岸边的红砖墙下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从华北烽火中跋涉而来,长衫染尘,目光如炬。这群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将蒙自的海关旧址、洋行宅院作为课堂,让这座边城响起了与民族命运共振的读书声。

1938年的滇南春日,南湖碧波荡漾,岸边的红砖墙下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从华北烽火中跋涉而来,长衫染尘,目光如炬。这群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将蒙自的海关旧址、洋行宅院作为课堂,让这座边城响起了与民族命运共振的读书声。

烽火迁徙:三校聚首滇南边城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沦陷的阴霾笼罩在三校上空。为保存教育火种,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10月合并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2月南京沦陷后,1938年1月,学校决定迁至云南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因昆明校舍不足,北大校长蒋梦麟于3月考察蒙自,并于15日会议决定:理工学院留昆明,文法学院合并为“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由郑天挺、王明之、杨石先赴蒙自筹设。

4月,师生们辗转抵达蒙自,这座滇南小城以包容接纳了他们。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文澜镇群乐社区南湖南路1号)的回廊成了课堂,哥胪士洋行(文澜镇玉皇阁社区南湖北路)的阁楼住进了闻一多、郑天挺、丁洁等教授与男同学,法国领事府(文澜镇东村)成了教员的宿舍。女同学们栖身于士绅周子荫家花园的颐楼,三层楼宇迎南湖湖风,彻夜不息的风声中,学子们忧国思乡难眠,便戏称其为“听风楼”。朱自清、吴宓、吴晗、潘光旦等教授则分别借住大井杜家大院、桂林街王家宅院(市区桂林街35号)前楼和东门外李家大院。当地政府腾挪校舍,士绅热情相助,百姓端茶送水,让流亡师生在异乡寻得治学之地。

这些保存完好的建筑,后来皆获殊荣:蒙自海关旧址(含税务司署、法国领事府、法国监狱、法国花园、哥胪士洋行)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家宅院(文澜镇武庙街)2003年12月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家宅院也于2012年1月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弦歌不辍:课堂内外的救亡担当

师生到校次日,便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投入教学。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始终与抗日救亡相连。闻一多、朱自清等教授拖着行囊带来的书籍,成了珍贵教材;在海关、领事馆的旧址里,他们将课程内容与民族命运结合,让每一堂课都充满家国情怀。 课堂之外,进步火种在蒙自点燃。共产党员力易周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云南地方队部”成员辛毓庄、郭松樊等,在蒙自文庙开办“民众夜校”,200余名失学成人前来学习。课程紧扣抗日主题,教唱《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游击队歌》《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师生与蒙自人民的情感在歌声中凝聚,进步思想得以播撒。

爱好文艺的向长清、刘兆吉、穆旦(查良铮)等20余名学生,发起组织“南湖诗社”,请闻一多、朱自清担任导师。他们不定期出版《南湖诗刊》壁报,举行诗歌座谈,邀请教授演讲,用诗句抒发爱国情怀。部分学生深入社会调查:到蒙自郊外了解农民生产生活,去个旧考察锡矿工人劳动条件与工资待遇,探究个碧石铁路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还有学生收集城区抗战对联,在闻一多的指导下采写民歌。

这些实践让知识走出课堂,与社会现实碰撞出火花。1938年抗战一周年时,西南联大文法学院与蒙自各界共同开展抗日救国募捐活动。师生踊跃捐款2000余元,居蒙自各界之首,在其带动下,百姓纷纷解囊捐款,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短暂驻足:精神丰碑永照山河

1938年8月,因蒙自分校管理不便、图书资料匮乏、办学条件有限,且国民党中央初级航空军官学校迁蒙需占用校舍及空地,文法学院决定迁回昆明。月底考试结束后,师生陆续离去。虽仅在蒙自办学一学期,却意义深远:宣传了抗日救国思想,传播了反帝反封建精神,促进了边疆文化教育,为蒙自的文明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西南联大存在的9年间,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共3882人。1948年国民党中央研究院评选81名院士,其中27名出自西南联大,占三分之一;1955年评选的233名学部委员中,近三分之一来自该校;中国“两弹一星”研发受表彰的23人中,8人毕业于西南联大。

这些数字印证了联大在教育史上的卓越地位,而蒙自分校的半年岁月,同样是这座丰碑上璀璨的一页。

如今,南湖边的旧址群静静矗立,红砖墙、旧窗棂间,仿佛回荡着当年的琅琅书声。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故事,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中坚守教育使命的壮举,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多么艰难,总有一群人以知识为炬,以信念为光,为民族保存文明火种,照亮复兴之路。这段历史,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hhzrbs@126.com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