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历史上唯一真正意义的统一帝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2:57 1

摘要:吐蕃(音tǔ bō,藏文:བོད།,威利转写:bod)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松赞干布至朗达玛传位九代,延续两百多年(公元633年—842年)。

吐蕃(音tǔ bō,藏文:བོད།,威利转写:bod)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松赞干布至朗达玛传位九代,延续两百多年(公元633年—842年)。

吐蕃王朝是中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641年(贞观十五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710年(景龙四年),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弃隶缩赞赞普。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 ,唐玄宗从长安逃到四川,由于唐朝抽调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大片地区。在赤松德赞在位的时期,吐蕃王朝的辖地大大扩张,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北到宁夏贺兰山,南面以南诏为属国,790年后吐蕃占据北庭、安西,数十年后吐蕃失去北庭、安西。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还一度推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唐朝将领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821年(长庆元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仪式先后在唐都长安和逻些举行,盟文强调要永远和好相处。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吐蕃乃行居与定居兼而有之的两栖民族,吐蕃的地面建筑皆平顶,与塔里木城邦诸国相似,其“寝处污秽,绝不栉沐”的习俗与柔然相同,出于对水的珍惜,不允许因栉沐而造成水的浪费和污染。

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国号唐,年号武德,定都长安,标志着唐朝正式建立。大约同时,松赞干布之父囊日论赞统一雅隆部,初步建立吐蕃政权雏形。618年之前,西藏高原尚未形成统一的强大政权,而是处于部落分散、互不统属的状态。

633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同年,松赞干布为引进佛教、治理国家,派遣以吞米·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子弟,经象雄、勃律一路赴印度学习文字与佛法。

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开启唐蕃和亲与文化交融。

647年,吞米回国后立即奉松赞干布之命创制藏文,并在拉萨玛如角王宫完成30辅音、4元音字母体系及八部语法书,藏文遂正式启用。

710年,唐中宗再嫁金城公主予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进一步巩固唐蕃关系。

755年,赤松德赞登位,吐蕃开始进入鼎盛期。

763年,吐蕃与吐谷浑、党项等部联军约20万先后破泾州、奉天、武功,渡渭水便桥后,农历十月攻破长安,期间唐代宗仓皇逃往陕州,吐蕃立金城公主侄李承宏为傀儡皇帝、劫掠府库、焚烧民居。郭子仪用疑兵之计,吐蕃军恐后路被断,15天后撤出长安。

779年,建桑耶寺,佛教正式成为国教,确立政教合一体制雏形。

797年,在位42年的赤松德赞去世,其长子牟尼赞普继位,但他仅在位1年余即被母后毒杀,随后宫廷政变频仍。赤松德赞是吐蕃历史上最杰出的赞普,但其推行的长期对外战争、内部佛苯政争、贵族权力斗争使国力透支,赤松德赞之死是吐蕃由极盛转入衰亡的分水岭。

838年,朗达玛灭佛,引发内乱。

842年,朗达玛被刺身亡,吐蕃王朝崩溃。

869年,奴隶起义爆发,吐蕃彻底瓦解,西藏进入长达400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地方贵族、教派、部落各据一方,政权极度碎片化,无统一政权。

1247年,凉州会盟后,西藏归附蒙古汗国,进入元朝治藏时期。元朝设宣政院,建立十三万户制度,首次将西藏纳入中国中央行政体系,由萨迦派等地方宗教势力代管。

来源:铁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