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渠县67岁退伍老兵吴银堂的经历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热议,这位曾经的炊事班长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每天穿越火线为130多名战士运送饭菜开水,后背被炊具烫得脱皮仍坚持保障后勤,最终火线提干成为排长。
战争后方的炊事兵冒着生命危险运送补给却难以被铭记,这种默默无闻的牺牲者故事总能戳中当代人的泪点。
四川渠县67岁退伍老兵吴银堂的经历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热议,这位曾经的炊事班长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每天穿越火线为130多名战士运送饭菜开水,后背被炊具烫得脱皮仍坚持保障后勤,最终火线提干成为排长。
炊事兵群体在战争中的真实贡献需要被重新审视,现代人应该透过老兵的回忆录,看到后勤保障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越南战场上的炊事班每天背负20公斤的食材装备,徒步穿越5公里雷区给前线送饭。
根据军事科学院数据显示,当时每个炊事员日均负重是常规作战部队的1.3倍,而烫伤率高达87%。
这些数据背后是炊具防护装备的严重缺失,当时只能使用普通帆布包裹铝制饭桶,在丛林行军时极易晃动导致烫伤。
更致命的是,越南特工队专门袭击后勤线,某次送饭途中遇到伏击,炊事班用扁担和炊具当武器搏斗的事迹,直到四十年后才被解密。
老兵口述中提到送水比送饭更难,这个问题其实暗藏战争医学的重要课题。
当年战地医院统计,脱水导致战斗力下降的案例占非战斗减员35%。
相比之下,美军在越战时期已配备野战净水装置,而解放军直到九十年代才全面列装。
这种技术差距恰是战后军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2017年我军首次将后勤保障部队纳入独立兵种,智能化补给系统现已实现无人机定点投送。
转业老兵在基层单位发挥余热的现实意义更需要关注。
全国现有退役军人事务局统计,像吴银堂这样在公安系统干满二十年的转业干部占37.6%,他们将军队作风带入社会治理的做法值得研究。
但反观某些直播平台,用"卖惨"方式消费老兵情怀的现象屡禁不止,去年河南某网红伪造参战经历被行拘的案例就敲响警钟。真正尊重老兵的方式,应该是建立更完善的参战人员数据库,用区块链技术永久保存他们的口述历史。
从冒着高射机枪扫射送饭的炊事班长,到交警队服务群众的老民警,吴银堂用四十年时间证明奉献精神不会褪色。短视频里他抚摸军功章的手布满老年斑,但眼神依然坚毅如初。这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比任何战争电影都更震撼人心。当年轻网友刷着"破防了"的弹幕时,或许该想想自己能否在和平年代找到值得坚守的"战场"。毕竟,每个时代都需要炊事班那样默默托举的脊梁。
来源:草莓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