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宝十五年(756 年),安史之乱的战火熊熊燃烧,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公主以及杨国忠等亲信,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所率禁军的护送下,仓惶逃离长安,向着蜀中奔去。
天宝十五年(756 年),安史之乱的战火熊熊燃烧,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公主以及杨国忠等亲信,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所率禁军的护送下,仓惶逃离长安,向着蜀中奔去。
当一行人抵达马嵬坡时,一场惊心动魄的兵变爆发了,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杨贵妃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唐朝的历史走向。
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
倘若李隆基狠下心来要保住杨玉环,身为禁军统领的陈玄礼,真的敢对皇帝举起屠刀吗?
曾经,大唐在李隆基的统治下,迎来了开元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隆基逐渐怠于政事,将朝堂大权交予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李林甫独揽朝政,排斥异己,堵塞言路;杨国忠则凭借杨贵妃的得宠,飞扬跋扈,肆意弄权。与此同时,李隆基纳儿媳杨玉环为妃,对其宠爱有加,整日沉醉于温柔乡中,荒废朝纲。唐朝的政治愈发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地方,安禄山凭借着狡黠与钻营,赢得了李隆基的信任,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眼见唐朝统治内部腐败不堪,安禄山的野心开始膨胀。天宝十四年(755 年)十一月初九,他以讨伐逆臣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向长安逼近。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李隆基惊慌失措。天宝十五年(756 年)六月,潼关失守,长安门户洞开。在杨国忠的建议下,李隆基决定逃往蜀中。六月十三日凌晨,天色尚未破晓,李隆基便带着杨贵妃等人,在禁军的护卫下,悄悄从延秋门逃出了长安。出逃的过程狼狈不堪,一路上,官吏和百姓纷纷逃亡,无人接待。堂堂帝王之尊,竟连一顿饱饭都难以吃上,将士们更是忍饥挨饿,疲惫不堪。那种从盛世巅峰瞬间跌落谷底的落差,让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愤懑与不甘。
六月十四日,一行人抵达马嵬坡。此时的禁军士兵们,早已被饥饿和疲惫折磨得苦不堪言,心中的怨恨如同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陈玄礼,这位跟随李隆基四十五年的老将,从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就担任其亲卫,一路追随,历经风雨,对李隆基忠心耿耿。他曾在唐隆政变中,协助李隆基铲除韦后势力,立下赫赫战功,此后更是深得李隆基信任,被委以龙武大将军之职,掌管禁军。然而,此刻面对士兵们日益高涨的不满情绪,陈玄礼敏锐地察觉到,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他深知,士兵们心中的怒火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而杨国忠,这个被视为导致国家祸乱的罪魁祸首,无疑是最佳人选。于是,陈玄礼暗中与东宫宦官李辅国商议,又将想法告知太子李亨,欲诛杀杨国忠。太子李亨,长期以来在李隆基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生存,面对这个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虽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默认。
恰在此时,吐蕃使节二十多人拦住杨国忠,向其讨要吃喝。士兵们见状,趁机大喊:“杨国忠与胡人谋反!” 瞬间,几十杆长枪如毒蛇出洞般刺向杨国忠。毫无防备的杨国忠,在混乱中匆忙逃窜,最终在马嵬坡西门内被追上杀害。士兵们余怒未消,将他的尸体残忍地肢解,还用长枪挑着他的头颅,悬挂在西门外示众。
杨国忠的妻子、儿子以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杨氏一族,也未能幸免,皆被斩杀。御史大夫魏方进因斥责士兵,也被当场杀死。宰相韦见素出门查看情况,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遍体鳞伤,好在有人认出他,大喊 “不要伤害韦相公”,才侥幸保住一命。
杨国忠被杀后,士兵们并未就此散去,而是包围了驿站。李隆基听到外面的喧哗声,询问发生了何事,左右侍从告知他杨国忠谋反已被诛杀。李隆基走出驿站,试图慰劳将士们,命令他们撤兵,然而,士兵们却无动于衷,无人听从他的命令。此时的李隆基,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他深知自己已陷入了绝境。
无奈之下,李隆基派高力士前去询问士兵们的意图。陈玄礼直言:“杨国忠因谋反被诛杀,但其妹妹杨贵妃仍在陛下身边侍奉,将士们心中难安,请求陛下赐死杨贵妃。” 听到这个要求,李隆基如遭雷击,他怎么也想不到,士兵们的矛头竟然会指向自己心爱的杨贵妃。他拒绝了这个请求,回到驿站,陷入了沉默。他在心中苦苦思索,试图找到一个既能保住杨贵妃性命,又能平息士兵怒火的办法。
然而,时间不等人。京兆司录参军韦谔焦急地前来劝谏李隆基:“如今众怒难犯,形势危急,陛下请早做决断!” 李隆基仍心存侥幸,辩解道:“杨贵妃久居深宫,从不与外人结交,怎会参与杨国忠谋反之事?” 高力士在一旁长叹一声,缓缓说道:“贵妃娘娘确实无罪,可如今杨国忠已死,若贵妃仍在陛下身边,将士们如何能安心?陛下安危,全系于此,请陛下三思啊!”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李隆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边是相伴多年、情深意重的杨贵妃,一边是自己的性命和皇位。他的内心痛苦万分,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啃噬。
如果此时的李隆基,真的狠下心来,坚决要保住杨玉环,陈玄礼会如何应对?士兵们又会作何反应呢?
陈玄礼,他一生的信仰就是 “护着皇帝”。从临淄王时期开始,他就紧紧追随李隆基,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他手中的刀,曾砍向韦后的党羽,也曾为保护玄宗的銮驾而染血,肩胛骨上至今还留着当年替玄宗挡暗箭的旧伤。对他而言,皇帝就是他的一切,是他忠诚的对象。然而,此刻他却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他深知士兵们的愤怒已如决堤之水,难以阻挡。有个年仅十六岁的小兵,饿得只能啃马鞍上的皮子,被陈玄礼撞见时,那绝望无助的眼神,让陈玄礼至今难忘。他掏遍全身,也只找到半块发霉的饼子递给小兵。夜里扎营时,士兵们围着篝火,口中咒骂的不仅是安禄山这个反贼,更多的是杨国忠。他们认为,若不是杨国忠瞎折腾,自己又何至于背井离乡,在这乱世中忍饥挨饿,甚至可能丢了性命。
如今,他们杀了杨国忠,却害怕杨贵妃将来会为兄长报仇,回到长安后清算他们。所以,他们要杨贵妃死,为的是给自己留一条活路。
若李隆基坚决表示 “朕偏要保她”,那就等同于告诉这些饿疯了、怕疯了的士兵:“你们杀杨国忠是错的,你们的性命,朕不在乎。” 陈玄礼夹在皇帝和士兵之间,将比历史上更加艰难。他或许会对着李隆基,狠狠地磕头,直到额头磕破,鲜血染红地面,用尽全力将话砸在地上:“陛下!将士已杀国忠,若贵妃在,今夜必反!臣护不住陛下啊!” 他会将 “士兵要反” 的严重后果,明明白白地摆在李隆基面前,试图逼李隆基妥协。
这并非是威胁,而是残酷的现实。他手下的士兵,有一半是边军出身,在战场上见惯了生死,饿极了的时候,连自己人都敢砍,更何况是一个护着 “仇人” 的皇帝呢?
倘若李隆基依旧不为所动,陈玄礼或许会拔剑,横在自己的脖子上,声泪俱下地说道:“陛下若执意护贵妃,臣唯有以死谢将士!” 他希望以此逼李隆基心软,同时也给士兵们一个台阶下,让他们看到将军都已经以死相谏,或许皇帝会改变主意。
然而,士兵们未必会买账。当时有个叫王二狗的队正,来自范阳,家中遭遇悲惨。他的父亲被安禄山的兵杀害,母亲则饿死在路上,因此他对杨氏一族恨之入骨。他早已在人群中大声呼喊:“将军别求了!皇帝护着妖妃,咱们自己动手!” 一旦有几个像王二狗这样的人带头冲上去,陈玄礼未必能够阻拦得住。
那时,陈玄礼或许会张开双臂,挡在驿站门前,声嘶力竭地吼出一句:“不得伤陛下!” 但乱兵的刀可不长眼。当年诛杀韦后时,陈玄礼亲眼见过禁军杀红了眼的模样,在那种疯狂的状态下,不管是谁,只要挡路,都会被无情地砍杀。到时候,陈玄礼大概率会被乱刀劈死在驿站门口,临死前口中或许还在呼喊着 “护驾”。对他而言,这并非是弑君,而是为了护君而死,符合他四十五年以来对皇帝的忠诚本分。
而李隆基呢?一旦失去陈玄礼这层缓冲,士兵们的怒气将直接倾泻到他身上。他们不会喊 “弑君”,而是会打着 “清君侧” 的旗号,强行将杨玉环拖出来杀掉,然后再把李隆基架走。他们需要的是一个 “听话” 的皇帝,能够顺应他们的意愿,而非一个护着仇人的君主。他们或许会拥立当时在场的太子李亨,毕竟李亨一直以来在士兵中的威望也不低,而且在这场兵变中,他的态度暧昧不明,让士兵们觉得他有可能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说到底,陈玄礼的底线是 “保李隆基活着”,而非 “听李隆基的话”。他参与诛杀杨国忠,逼迫李隆基赐死杨贵妃,一切都是为了给士兵们一个交代,让这群愤怒的人还能继续认李隆基这个皇帝。若李隆基非要打破这层缓冲,陈玄礼最多也只能以死相谏,却根本无法阻止士兵们为了活命,而选择换一个皇帝拥戴。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假设,如果李隆基狠下心保杨玉环,陈玄礼不会亲手弑君,但他也绝对护不住一个非要往死路上撞的君主。马嵬坡的那把刀,看似握在陈玄礼手中,实则一直掌握在那些走投无路、愤怒绝望的士兵手中。陈玄礼不过是那个试图将刀引向杨贵妃,而非李隆基的人。若李隆基偏要把自己置于刀前,陈玄礼唯一能做的,也不过是多挨几刀,陪他一起赴死罢了。这段历史的背后,是人性的复杂,是权力的博弈,更是在乱世中,每个人为了生存和信念所做出的无奈抉择。
来源:叨叨科普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