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们就抓一个点:3-6岁孩子的妈妈,没时间给娃读绘本,又怕错过启蒙关键期。所以她们把每本经典绘本拆成10分钟音频,带妈妈们抓重点,再给配套的亲子游戏方案。妈妈们花99块买个年度会员,就能听所有内容,还能进群问问题。
现在很流行一种“小而精”的公司,有2-3名成员,但在线上,我们可以与成千上万人连接,年收入可达千万。
这事儿听着玄乎,真见了才知道,一点不神奇。传统公司几十号人忙得脚不沾地,年利润可能还不如人家3个人干一年。不是人家运气好,是路子走得不一样。
我认识个团队,俩姑娘,做儿童绘本精读。没办公室,就在家里办公,一人负责选书写解读,一人负责运营社群和直播。去年流水1200万。咋做到的?
她们就抓一个点:3-6岁孩子的妈妈,没时间给娃读绘本,又怕错过启蒙关键期。所以她们把每本经典绘本拆成10分钟音频,带妈妈们抓重点,再给配套的亲子游戏方案。妈妈们花99块买个年度会员,就能听所有内容,还能进群问问题。
就这一个点,她们做了三年。没扩招,没搞新业务,甚至连客服都外包了。俩人每天干的事就三件:找绘本、写解读、晚上直播答疑。
反观不少公司,5个人的团队,又是做公众号,又是拍短视频,还要搞私域和电商,最后啥都没做好。不是人不够,是撒得太开,没聚焦。
小而精的公司能成,核心就三个逻辑。
第一,把“重”的全甩掉,只留最赚钱的部分。传统公司要租办公室、招行政、搞财务、做后勤,这些都是成本。小团队不这么干,办公用家里的客厅,记账用免费软件,发货找代运营,甚至连合同都用模板。她们算过一笔账:同样赚100万,传统公司要先花掉40万养团队和场地,她们只花5万外包杂事,剩下的95万都是纯利。
第二,线上连接的不是“人”,是“同类人”。大街上的人再多,不是你的客户也没用。小团队厉害在,能精准找到一群有同样痛点的人。比如那俩做绘本的,就盯着3-6岁孩子的妈妈,在母婴论坛、幼儿园家长群里扎根,聊的都是“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绘本怎么读才有用”,慢慢就聚起了一群铁杆粉。这些人不需要你搞花里胡哨的营销,你把他们的痛点解决了,他们就愿意掏钱。
第三,能力不贪多,就练“一招鲜”。传统公司总想着“全产业链布局”,结果啥都不精。小团队就认一个理:我就把一件事做到别人替代不了。有个3人团队做电商选品,专做中老年女装。他们不搞设计,不办工厂,就每天研究老太太们在直播间问啥、搜啥,然后去找工厂定制。比如发现老太太们冬天爱穿带口袋的棉袄,他们就盯着这个需求,找工厂做了十几种带口袋的款式,在抖音上卖爆了。他们就练了个本事:比工厂懂用户,比用户懂工厂,这就够了。
为啥很多人学不来这种模式?
一是总觉得“人少没面子”。客户一问“你们公司多大”,就心虚。其实客户不在乎你公司多大,在乎你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那俩做绘本的,客户问公司规模,她们就发一张家里书架的照片,说“我们的公司不大,但书架上的绘本够您家孩子读到小学”,客户反而觉得真诚。
二是忍不住“加业务”。刚把一个业务做顺,就想“既然客户信任我,不如再卖点别的”。结果精力分散,老业务做差了,新业务也没起来。有个做职场课程的2人团队,课程卖得挺好,突然想加个“简历优化”业务,俩人分心去学怎么改简历,结果课程更新慢了,老客户流失,新业务也没做起来,半年后又缩回去了。
三是怕“抗风险能力差”。觉得人少,万一有人生病、有人离开,公司就垮了。其实小团队的抗风险能力,藏在“流程化”里。那3人电商团队,每个人的工作都写得明明白白:谁负责看数据选品,谁负责对接工厂,谁负责直播带货,甚至连直播时说什么话术、遇到差评怎么回,都有固定模板。就算有人暂时离开,新人照着模板也能上手,反而比大公司里“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依赖症更抗风险。
想做小而精的公司,该怎么起步?
先找个“窄得不能再窄”的赛道。别想着服务所有人,就盯一类人的一个具体需求。比如“上班族的午餐”太宽,“程序员的低脂午餐”就窄了;“孩子的学习问题”太宽,“小学生的作文开头怎么写”就窄了。赛道越窄,你越容易做到“懂行”,客户也越容易找到你。
然后问自己:这件事,能不能只靠2-3个人干?如果需要5个人以上,要么是你想多了,要么是没找到偷懒的办法。比如做知识付费,课程录制可以找外包,客服可以用机器人,你只需要专注写内容。能外包的全外包,自己只抓最核心的——那个别人学不会、抢不走的本事。
再然后,用线上工具把“连接效率”拉满。别总想着“我要认识多少人”,要想“怎么让需要我的人自动找到我”。做小红书的,就把笔记写得让目标用户一搜关键词就能看到;做私域的,就把朋友圈内容发得让客户觉得“他懂我”。有个做宠物殡葬的小团队,就靠在抖音发“怎么给宠物做最后的告别”,吸引了全国的客户,人在成都,却能服务海南的客户,靠的就是线上内容把连接打通了。
最后,赚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加固优势”上。别想着买房买车扩大场面,把钱投到能让你更“精”的地方。做绘本的那俩姑娘,赚了钱就去买更多绝版绘本,研究更细的解读方法;做电商选品的团队,赚了钱就请了个数据分析师,把选品的精准度再提一层。你的优势越牢,别人越难替代。
现在的商业,早就不是“人多力量大”的时代了。大公司的笨重,恰恰给了小团队机会。
小而精,不是规模小,是效率高;不是能力少,是聚焦强;不是连接弱,是连接准。
那些年收入千万的小团队,不是他们多厉害,是他们想明白了:商业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不是搭个大架子。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哪怕就3个人,也能站着把钱赚了。
别再羡慕大公司的排场了。找个窄赛道,练一身硬本事,用线上工具把连接做透,你也能把小团队做成“隐形冠军”。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