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精神·艺象:武汉青年书法篆刻群体研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6 19:57 1

摘要:地域性艺术展览是当代地域艺术风格形成、衍变与深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载体,其意义远不止于对当下艺术创作的视觉化陈列与呈现,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它是对地域文化基因进行艺术化诠释、激活与传播的关键场域,是连接历史文脉与当代创造、本土特质与普世价值的文化枢纽。“江城翰墨新

主办:武汉市群众艺术馆 书法报社

群体·精神·艺象:武汉青年书法篆刻群体研究

——“江城翰墨新锐二十家”书法篆刻精品展综述

□柳国良 张助刚 陈玖彤

地域性艺术展览是当代地域艺术风格形成、衍变与深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载体,其意义远不止于对当下艺术创作的视觉化陈列与呈现,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它是对地域文化基因进行艺术化诠释、激活与传播的关键场域,是连接历史文脉与当代创造、本土特质与普世价值的文化枢纽。“江城翰墨新锐二十家”书法篆刻精品展呈现了当下武汉地区青年书家的综合艺术面貌,展现了武汉地区的地域书风与印风。对本次展览进行多维度的总结与提炼,可以使我们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和发展武汉地域书法篆刻艺术。

“江城翰墨新锐二十家”书法篆刻精品展由武汉书协、武汉市群众艺术馆和《书法报·书画天地》编辑部联合主办,展览旨在发现和推介武汉青年书法人才,进一步繁荣武汉地区书法艺术创作,同时也为武汉青年书法人才的创作成果展示提供平台。本次展览共展出20位武汉青年书家的100件作品,直观呈现了武汉青年书法篆刻的整体水平和创作倾向,进而也引出了关于武汉地区书法篆刻作品创作的思考。下文将以群体、精神、艺象为切入点,对本次展览所呈现出的主题性、创新性、价值意义等展开讨论。

一、群体构成:武汉青年书家的生态图景

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群体,构成了观察和研究武汉青年书法篆刻力量的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样本。深入剖析这一群体的构成特征,是理解武汉地域书风当代传承与发展活力的关键。展览面向武汉市18至45周岁的青年书法工作者征稿,并设置了较为苛刻的报名条件,经筛选,最终参展艺术家的年龄在21至45岁之间,且在各年龄区间分布较为均匀。所有参展者中,11人具备书法专业学历背景,7人为中国书协会员,表明该群体整体专业素养的高度与行业认可度。该群体近三年入选国家级书法篆刻展览20余次,超半数作者在书写大武汉暨武汉书法篆刻作品届展、武汉市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届展中获奖。由此观之,武汉书法篆刻艺术领域在梯队建设方面呈现出结构合理、培养路径多元化的显著特征,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强的专业辐射力,且区域性平台效能亦得到了有效彰显。

梯队结构层面,参展艺术家的年龄分布特征如下:40至45岁区间计8人,构成本次展览的创作主力群体;30至39岁区间计6人,展现出中坚力量特质;20至29岁区间计6人,显现为新生代人才储备。综合观之,这一年龄梯度配置均衡,印证了武汉书法篆刻艺术领域后备人才与中坚力量之间衔接的有序性,彰显其梯队结构建设的内在逻辑合理性。此外,参展艺术家群体中,含中国书协会员7人,省级书协会员13人。该群体在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中入展5人次,另在中国书协、西泠印社等权威机构主办的其他全国性专项展览中,共计入展16人次。这些数据指标,有力昭示了武汉青年书法篆刻工作者的专业高度与群体活跃度。

专业结构层面,具有书法学专业学历背景者计11人,该群体以新生代人才为主体,反映出系统性专业训练对提升当代书法篆刻创作水准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与之并行的非科班创作者群体9人,共同构成本次展览的创作主体力量。这一构成清晰呈现了武汉书法篆刻艺术领域人才来源的多元性特征,并充分验证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多样化的现实可行性及其互补与共生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书写大武汉暨武汉书法篆刻作品届展与武汉市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届展已成为武汉书法篆刻人才培育的机制化、常态化核心平台。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群体中,近3年获书写大武汉暨武汉书法篆刻作品届展获奖、获奖提名者达20人次,获武汉市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届展“十佳书法家”及“十佳书法新人”奖项者计12人次,以上量化数据,有力佐证了这两个展览平台作为区域高端书法篆刻创作人才孵化器的显著效能。

通过对本次参展艺术家群体构成的考察,可发现武汉书法篆刻领域已形成“年龄梯度均衡-专业路径互补-平台孵化高效”的成熟培育体系。以科班教育夯实创作根基,以多元路径激活人才来源,以本土展览平台赋能人才持续成长,已成为促进武汉书法篆刻艺术群体结构化繁荣的关键机制。

二、主题表征:三大精神的翰墨诠释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艺术作品的深度与价值,越来越紧密地与其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感知、深刻理解和艺术化表达相关联。于书法篆刻艺术而言,以笔墨揭示时代精神内核,则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价值导向与核心诉求。书法篆刻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笔墨刀石的技艺传承与形式美感,更在于其能否敏锐感知时代脉搏、熔铸时代精神,以其独有的艺术语言参与民族精神图谱的绘制。本次展览在推出武汉青年书法篆刻精英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将创作主题聚焦于对“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这三大植根于荆楚大地、熔铸于民族血脉的伟大精神的翰墨诠释。这是一次深具学术自觉与文化担当的艺术实践,体现着地域艺术创作如何通过对宏大时代主题的个性化、艺术化转译,实现从“时代话语”到“艺术意象”的价值升华。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5年6月,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工作。其强调要传承好、弘扬好三大精神,前提是深入研究“三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要在深挖精神本源上下功夫,在深化研究阐释上下功夫,在形成高质量成果上下功夫。这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将抽象精神具象化、艺术化的高难度课题。本次展览是武汉青年书家群体对时代精神召唤的主动回应,参展艺术家以弘扬“三大精神”、宣传“三大精神”为主题,分别进行了书法篆刻创作,产出了一批高质量且具有深厚内涵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书家们将个体艺术追求融入国家民族叙事的主体自觉。如王景、丁力等书家以赞颂“大别山精神”为主题,体现了党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伟大革命精神;张良、李雄等书家以弘扬“抗洪精神”为主题,致敬抗洪英雄不畏艰险、连续作战的顽强意志,展现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英勇气概;陈兵、胡飞、韩勇等书家以赓续“抗疫精神”为主题,传递抗疫工作者顾全大局、勇担使命的崇高信念。这些作品将传统艺术与时代命题深度融合,让青春笔墨迸发震撼人心的力量。

可以说,“江城翰墨新锐二十家”书法篆刻精品展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群体性艺术活动,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人民立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一次成功艺术实践。本次展览充分展示了武汉青年书法篆刻工作者高度的艺术精神与深沉的家国情怀,其以艺术升华时代精神的探索路径和创作成果,为如何在书法篆刻领域有效开展主题性创作,避免概念化、说教化,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武汉样本”。

三、时代风貌:传统根基下的多元探索

谈及当代书法篆刻的发展态势,“多元化”无疑是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与内在驱动力。这种多元格局的形成,是信息全球化带来的视野拓展、艺术教育体系化提供的知识支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展示空间变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身处这一大潮中的青年艺术家们,得以空前便利地汲取古今中外的艺术养分,在书体选择、风格塑造、形式构成乃至创作观念等层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本次展览为我们观察武汉青年书法篆刻群体在这一时代浪潮中的实践轨迹与思考深度,提供了绝佳的视窗。其创新活力深深地植根于对书法篆刻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之中,呈现出鲜明的在地性特征与时代风貌。

首先,从本次展览的入展数量来看,篆、隶、楷、行、草五体及篆刻均占有相当比例。其中,行书、楷书、草书作为武汉青年书家创作的主流与强项,在展出的100件作品中占据主导,行书24件(24%)、楷书25件(25%)、草书15件(15%)。其余书体及篆刻作品数量为篆书16件(16%)、篆刻10件(10%)、隶书10件(10%)。相较于今年六月举办的第十四届书写大武汉暨第十五届武汉书法篆刻作品展,本次展览中书体分布呈现新变化,行书与草书合计占比显著提升,由27.8%升至39%;隶书比例则明显下降,从27.5%下降至10%;篆书与篆刻占比亦有所增加,本次均达到10%。由此可见,本次展览更清晰地展现了武汉青年书家创作在书体分布上的均衡性与多元化趋势。换言之,此次展览中行书、楷书、草书主体地位的稳固与精进,反映的是武汉青年书家在深耕传统基础上的个性化突破。同时,青年书家对篆书、篆刻的创作热情持续升温,亦标志着其对“质朴”“古拙”等内在美学旨趣的回归。更需关注的是,隶书作品创作热情的显著回落,与当下以展览为导向的创作模式密切相关。在全国第五届隶书展的投稿热潮退去之后,隶书创作热情随之消减,这一现象值得当下书法界深入反思如何建立更健康、可持续的创作引导和激励机制。

其次,作品风格的多元探索是本次展览最引人瞩目的亮点之一,这种“多元”不是无序的拼凑,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自觉选择与融合创新。以篆刻作品而言,古玺印风、汉印印风、流派印风交相辉映,这种格局的出现既是对过去“印宗秦汉”模式的突破,也彰显武汉地区篆刻家宽博的视野。在篆书作品体系中,甲骨文、楚简书法作品的“补位”,标志着武汉青年书家篆书取法的多元化趋势,更是对楚文化、长江流域商文化的自觉传承与弘扬。从楷书作品来看,小楷、唐楷、魏碑在本次展览中均有可观呈现,体现了当代帖学与碑学交融并进的发展路径。行草书作品则集中展现了武汉青年书家对帖学传统的继承,从“晋唐遗韵”到“宋元意趣”,从“文人精神”到“笔墨创新”,书家的取法不仅关注笔法技巧,更注重对“抒情”“个性”等核心精神的把握。可以说,本次展览是一场深植于荆楚文化沃土、融汇古今书艺精华、充满探索精神的青年书法篆刻“汉上雅集”。

再者,必须认识到书法展览的视觉呈现方式已然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何应对现代展厅的观看需求,寻求传统笔墨精神与现代视觉审美之间的平衡点,成为策展和办展的核心要求。本次展览在作品形式上呈现出较强的丰富性与探索性。传统的对联、条屏、中堂、手卷、印屏等形式被广泛应用,并在尺幅、组合方式、装裱设计上加入了更多新的尝试。作品整体的视觉张力得到强化,墨色对比更为大胆,纸张色彩的选择、肌理效果的运用更具设计感和空间意识。这种形式上的探索,是对书法篆刻艺术由传统私人空间欣赏向现代公共空间展示转型的积极回应。它要求艺术家不仅关注单字的精妙与局部的韵味,更要具备整体构思的驾驭能力,关注通篇章法构成、空间分割、视觉节奏在特定展示环境中的综合效果与感染力。毫无疑问,作品形式、艺术风格、书体选择的多元化发展,不仅是适应当代展厅语境、增强艺术表现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书法篆刻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需警惕过度追求形式新奇而弱化笔墨本体价值的倾向,必须坚守“形式为内容服务,创新基于传统”的原则。

四、结语

“江城翰墨新锐二十家”书法篆刻精品展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远非一次简单的青年书家作品集中展示所能涵盖。它更是一次具有深刻学术内涵与高度文化自觉的地域艺术实践,一次对新时代武汉书法篆刻艺术生态的立体透视。本次展览以鲜明的主题、多元的探索、扎实的功底和蓬勃的朝气,生动诠释了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地域书风如何通过构建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人才培育生态,深植本土丰厚的精神土壤与文化基因,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从而实现其时代性的价值转化与创新性的艺术发展。

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集中检阅了武汉青年书法篆刻队伍的实力与潜力,展现了荆楚书风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更为武汉书法篆刻艺术未来的持续繁荣与深化发展标注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起点。它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对人才梯队建设机制、主题性创作的升华路径、传统艺术语言的当代表达等方面的探索——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次思考,对于推动武汉乃至更广泛地域的书法篆刻艺术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它为构建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精神与中国气派的当代书法篆刻艺术格局,贡献了宝贵的“武汉智慧”与“武汉力量”。

来源:书法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