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换位到“洋大人”的角色,才知道给外国人特权这么的理所应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4 16:03 1

摘要:够快的新闻变化,就像路灯下的影子,时高时低。说“洋大人”特权的事,其实不少人都试过又没真的入心。有的人当成笑话,有的人觉得心里失衡。谁没听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就算没亲历,被家人、教材反复唠叨也烙下了印子。可这东西,有多刺骨?到底是历史里的事,还是今天仍在某

够快的新闻变化,就像路灯下的影子,时高时低。说“洋大人”特权的事,其实不少人都试过又没真的入心。有的人当成笑话,有的人觉得心里失衡。谁没听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就算没亲历,被家人、教材反复唠叨也烙下了印子。可这东西,有多刺骨?到底是历史里的事,还是今天仍在某种形式下回响?谁说得准!

现在走出去的国人,多了。身份变了角色也就有了新鲜感。以前让人咬牙的特权,如今竟然成了自己的经历。先别急着自豪,也有人会尴尬。甚至还怕别人侧目,不知道这份“照顾”是不是下次也能用得上。很多国人小心翼翼,不大愿意利用自己的“外国人”身份,当然,也舍不得当冤大头。

前阵子网上的那个阿富汗例子,事情简单,好像也挺典型。几位中国人被当地人要高价,本想算了,结果被对方威胁,索性报警。中国人压根没打算为难谁,只是讨个说法。可到了警察局,场面超出了预期。警察暴怒,劈头盖脸骂事主,甚至还上手了,在警局里就把本地人痛打一顿。中国人愣了,没想到自己说句话能闹那么大。

阿富汗警察也是无奈。涉及外国人,程序要更仔细,小警察处理不了,还把上司、电视台都叫来了。后来不光钱还回来了,还有领导登门详查,台上台下都留有印象。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是“外国人”,重点对象。阿富汗政府此刻更怕外国人在境内出意外,担心舆论传播出去——他们要营造对外友好的形象。

对比几十年前中国处境,这种变化多少让人觉得有点荒谬又新鲜。想当年国人在列强面前低三下四,什么事都得忍气吞声。今天,到了别国却成了被重点保护的对象。身份对调,心理落差难免。可那种莫名的优越感,其实并不一直让人好受。

有意思的是,另一桩事也热过一阵。2012年,日本人在武汉自行车丢了,警察出动大阵仗,三天找回车。网上一片斥责,觉得中国人丢车常被“和稀泥”,日本人丢东西就鸡飞狗跳。武汉人都觉得丢脸。这种待遇差异,不少人一时半会咽不下。其实现在回头看,那时候中国经济飞跃,正巴不得外资多来点。不出力给老外办事,生怕被说“治安差”,投资环境就打了折扣。

看似荒唐,但警力资源向外分配,背后逻辑直白得很。日本游客如果大闹国际媒体,对中国形象、旅游投资影响可不是小数目。自行车值多少钱?根本不重要。关键是“国际观瞻”——生怕谁抓住了短处,全球都知道这里“偷车泛滥”。

反差还体现在另一个城市。大陆网红在香港丢了车。警察同样不惜人力物力帮忙找回,但这回舆论风向就没那么呛人。好像同样的“浪费”,只要不涉及外国人,大家忍了。是不是双标?某种程度上肯定是。人都是自私的。国外的丢车,被当成“面子事”,同胞的倒成了“小事一桩”。

要说起来,特权是双面刃。你想要享受优待,那得接受环境对你的期待。比如瑞典,2018年中国游客被抬出酒店,上了新闻,反倒没人同情。瑞典人看中国人,没什么好感,嫌麻烦还不守规矩。这里可以看出,特权不等于尊重。你是“洋大人”,前提是人家愿意求你、用得到你的那一份人情。

事实是,欧洲不少国家早就不吃这一套。他们经济强势,根本不用借助中国游客填窟窿,倒头来反而还处分起所谓“有问题的旅客”。跟阿富汗相比,身份的天平就天差地别,一头压根不在乎你,一头求着给面子。你说,是不是“自我中心”在作祟?可换个角度,换了是别的国家游客,瑞典酒店会这么处理吗?恐怕不尽然。

同一个在外身份,命就是不一样。政局、经济状况、国际需求,这些才决定外国人在一个国家是“上帝”还是“透明人”。中国在某些国家成了香饽饽,人家当然善待;有的地方被视作“问题游客”,那半点特权都别想有。国与国之间关系一塌糊涂,还觉得是自己个人魅力,那就太天真了。

网上总有人热议越南海关索贿。小钱连根拔,习以为常。你跟他说道理没有用,这事可能很多年都改不了。你也可以骂,反正没人真管。后来看到欧美游客在印度同样被“小乞丐”缠住,明知恶习横行,却没人真正管控游客体验。旅游经济再怎么吹牛,这一茬就挡住好多人二次入境的念头。靠制度塑造营商环境,谁都明白,可现实里大风一吹,谁还理得了这些边角细节。

中国人在外可以“体验”洋大人的感觉,不过别以为是赚到了。想想当初咬牙切齿面对洋人特权,现在轮到别人对你鞍前马后,心里其实并没有多少成就感。身份变化来得快,可社会心理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全盘扭转。没错,当一个国家欲望强烈时,外人就是香饽饽,软肋也暴露地更多。

国内也不是一点问题没有。中国越来越强大,难免让现实中的个体陷入矛盾。有人觉得国家利益与个人收入“八竿子打不到”。有的却觉得国家强了日子才能踏实,继续挣3000块都心安理得。既想自豪,又怕身份被标签化。这中间,有迷惑也有认命,更有几分莫名其妙的不甘。

说句不服气的,中国人被“洋大人”照顾,不是自己有多能耐,主要是你背后那个国家强。一个人再有本事,若无“国家信用”加持,外头根本没人多看你一眼。就算收入还低,只要能享受到国际“面子”,好像一切也不那么难接受。可真这样吗?谁能每次都借用国家的底气来平衡自我认同?

换位想一下,你在国外当了“特殊公民”,下次再看到别人因为国籍被优待,是不是心里也没那么不舒服?可也难讲,有些人羡慕,有些人愤愤不平。心里的拧巴,一时半会好不了。

也不怕抬杠了,其实政府的用意很单纯,有求于人就低姿态接待。当然这套网红逻辑未必适合所有国家。放在印度或者非洲国家,可能中国人就享受不到什么待遇。可政府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还真没。

这年头,娱乐、经济、面子、国家利益,全都搅成一锅粥。窗口一关,谁都得接受现实。说到底,国人之所以活得坦然,也许和3000块工资有关;或许是哪天出国被优待,又或许前后反反复复都觉得怪得很。没有答案。

**每个成色十足的“洋大人”体验,总要几分无奈搭进。国运时好时坏,个人感受更像寻常日子里杂乱的风声。有机会尝得特权,未必舒坦。背后国家强,脸上才有光。至于身份之下的荒诞感,一半新鲜,一半疑惑,说清楚反而不真实。**

来源:莫离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