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乐从镇在灭蚊的过程中就用了“蚊媒密度无人技侦机”,它们就是不知疲倦的“电子哨兵”,24小时紧盯白纹伊蚊的“翅膀振动”。这台24小时运转的设备能自动诱捕、计数蚊虫并将数据直传云端,更能通过密度变化趋势生成有针对性的“灭蚊处方”,实现了蚊情监测的自动化与智能
夏日岭南多雨,湿热环境易孳生蚊虫,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攀升,防控形势严峻。直面季节性挑战,顺德区积极引入科技创新,着力构建智能化、立体化的蚊媒防控网络。
在佛山新城,萝卜快跑投入自动驾驶车辆参与防疫保障工作,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爱心转运服务。
其中,乐从镇在灭蚊的过程中就用了“蚊媒密度无人技侦机”,它们就是不知疲倦的“电子哨兵”,24小时紧盯白纹伊蚊的“翅膀振动”。这台24小时运转的设备能自动诱捕、计数蚊虫并将数据直传云端,更能通过密度变化趋势生成有针对性的“灭蚊处方”,实现了蚊情监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科技助力精准布防,智能“哨兵”织密监测网
7月16日,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晓光教授团队携带“秘密武器”抵达顺德乐从。在省市区三级疾控部门高效联动下,短短24小时,一张覆盖5个社区/村的监测网络迅速张开:3台MS-400进驻葛岸村、腾冲社区和兴乐社区关键区域,50个智能诱卵桶同步布点,编织成一张捕捉传播基孔肯雅热元凶伊蚊的“天罗地网”。
设置在乐从兴乐社区的智能蚊媒监测器,可24小时紧盯白纹伊蚊的“翅膀振动”,将数据实时回传“云端大脑”。
这些黑科技有哪些本领?首先它能精准诱捕与识别:设备能自动诱捕蚊虫,并依据其独特的翅膀振动频率识别种类,精确锁定传播基孔肯雅热的元凶——白纹伊蚊。在兴乐社区喜联大厦B座,设备48小时内捕获48只蚊虫,其中19只即为白纹伊蚊。
此外,它还能进行云端互联与智能预警:数据实时直传云端大脑。系统不仅动态展示蚊媒密度,更能敏锐捕捉危险趋势。7月18日首轮报告就发现兴乐社区伊蚊密度持续攀升(XL04诱卵桶单日20枚卵,XL03点位成蚊13只),系统立即发出预警:“建议进楼灭蚊,重点清理二层平台积水!”
监测仪生成的“消杀导航图”
另外,它能进行智慧研判与精准导航:系统能根据密度变化自动生成“灭蚊处方”和“消杀导航图”,精准定位隐患点。如葛岸村伍氏宗祠东南侧隐蔽滋生地、平步村委附近需加强喷杀区域、腾冲社区空房缝隙等蚊虫“避难所”,建议直击要害。
监测数据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镇疫情防控指挥部每日通报蚊媒监测密度。”乐从镇兴乐社区党委委员梁仲添介绍,“一旦发现社区成蚊密度指数上升,系统会精准指引我们到相关地段开展消杀。”自7月18日收到首份报告以来,社区的清积水、灭蚊虫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昨天报告提示湖畔小区蚊媒指数有上升趋势,我们立即加强小区及周边绿化带的消杀力度。”这种基于数据的靶向行动,持续提升防控效率。
此外,一批深耕害虫防控技术的企业也加入科技防蚊行列。7月24日,佛山市顺德区欧凯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向容桂街道捐赠了价值11万元的仿生态蚊控系统设备。这家专注户外生物灭蚊技术14年的企业,其产品通过精准模拟人体气味和体温诱捕并灭杀蚊虫,从源头阻断其繁殖链条。
空地协同作战,共同绘制立体防蚊图
识别并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防控的核心环节。为让各类孳生地无所遁形,顺德大力推广无人机巡查、AI智能识别等高新技术,全力构建“空中侦查+地面处置+闭环管理”的立体化防控网络。
顺德区以“空中视角”科技赋能,推动防控模式升级。无人机实时回传的高清画面与指挥调度中心的GIS疫情热力图联动,通过直观的五色标注清晰展示各村居风险等级;智能算法在识别楼顶积水等孳生地后,能为后续精准消杀提供厘米级的坐标指引,极大提升作业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清理前
清理后
在复杂地形攻坚中,空地协同优势明显。乐从镇荷村针对一块184亩的蚊媒防控难点区域,联合第三方专业消杀公司采用“无人机+人工”双模式:无人机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高效消杀,地面人员则针对沟渠、角落等细节精细化补位,二者优势互补,共同绘制“空中扫面+地面清点”的立体防蚊图景。
专业消杀队伍正在开展成蚊消杀工作。
在人口密集、情况复杂的居民区,无人机的精准识别能力尤为重要。在陈村镇花城社区、南涌社区,针对长期闲置、业主难联系的房屋,无人机航拍清晰捕捉到阳台积水容器、花盆托盘等极易忽视的隐蔽孳生点,精准标记为“风险户”后,由网格员上门处置。相比传统人工逐户排查,效率实现质的飞跃,有效解决了社区防控中的长期难题。科技为公共卫生防控按下了加速键,织就了一张守护健康的无形之网。
来源:顺德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