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潜艇“已就位”,核战争要来了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8:01 1

摘要:◆2022年6月13日,美国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工作人员正为B-2“幽灵”轰炸机测试装载新型可携带核武器的运载系统。2025年6月22日,B-2“幽灵”轰炸机从这里出发,参与袭击伊朗三处核设施。

◆2022年6月13日,美国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工作人员正为B-2“幽灵”轰炸机测试装载新型可携带核武器的运载系统。2025年6月22日,B-2“幽灵”轰炸机从这里出发,参与袭击伊朗三处核设施。

人类再度接近核战争边缘了吗?今年以来的种种迹象,将这个冷战时期流行的问题抛到所有人面前。

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4日宣称,他此前重新部署的两艘核潜艇已经抵达“必要区域”。他将此举归因于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发表的“高度挑衅言论”。梅德韦杰夫曾将特朗普设定的结束乌克兰战争的最后通牒称为“迈向战争的一步”。

自俄乌战事爆发以来,核战争的阴云便重新笼罩在人类头顶。2024年9月,俄总统普京调整该国“核学说”,包括扩大俄罗斯核威慑范围,将盟国白俄罗斯纳入“核保护伞”,并将支持对俄进行常规打击的敌对核国家视为“联合攻击”对象。普京近来宣布,俄罗斯已开始批量生产可装载核弹头的中程高超音速导弹“榛树”,并补充说这些导弹或将于今年年底前部署在白俄罗斯。

无独有偶,今年5月初,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拥有核武器的邻国,发生了自1971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紧接着6月中,以色列对伊朗发起代号为“雄狮崛起”的空中闪电战,以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美国更是亲自下场,派出B-2隐形轰炸机攻击伊朗境内三座核设施。

相比于印巴或伊以,俄乌之间的矛盾涉及北约,也涉及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拥有最多核弹头的国家。若俄乌战场真的出现核武器——哪怕是小当量的战术核武器,未来爆发更大规模核战争,乃至让“世界毁灭”的风险将陡然上升。核战争真的会来吗?人类社会又当如何避免这种风险?

冷战留下的脆弱遗产

谈到冷战中的核风险时,一些人会提及“相互保证毁灭”(MAD)机制。这是一种“同归于尽”性质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对立的两方中如果有一方全面使用核武器,则两方乃至全世界都会毁灭。出于对共同毁灭的恐惧,人们倾向于不使用核武器,更不会攻击有核武器的国家,世界因此得以维持和平。

但从历史上看,“相互保证毁灭”其实是许多场博弈、冲突与危机后,交战双方达成的暂时稳定状态。人类生存至今,或许只是幸运地没有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冷战初期的核竞赛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达到高峰,美苏两国一路走到全面核战争的边缘。在此背景下,各式各样预防核战争的理论被纳入考量。当时,核武器的使用焦点已经从单纯比拼摧毁能力,转移到遭遇对手的核打击后仍具有反击能力上——“相互保证毁灭”的核心便是,就算对方发动核总攻,自己依旧有能力发起大规模核报复。

如今核大国的“三位一体”核力量亦是这一思路的延伸——陆基、空中和潜艇携带的核打击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相互保证毁灭”机制。

尽管冷战时期的核平衡不如想象中平稳,但它依然奠定了防止核扩散和核裁军的机制基础——从古巴导弹危机后建立的美苏领导人热线开始,伴随着英国、法国、中国陆续获得核能力,相关努力陆续提上议程。

1963年,美苏牵头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缔约国在大气层、外层空间或水下进行任何核爆炸试验。1968年签署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更是确定了一整个沿用至今的核不扩散体系。该体系确认五个拥核国家——美苏中英法(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存在,并设计了一整套方法,旨在监督和惩戒其他试图获得核武器的国家。该条约至今有191个缔约国,是国际核秩序的核心框架。

◆1968年7月1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签署现场。

此后数十年的军控谈判中,人们一直有一个理想,那便是实现全球核裁军。

1991年冷战结束,这个目标一度有望达成。当时各国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成功在苏联解体后确保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加盟共和国成为无核国。美俄两国先后签署了两个阶段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开始削减冷战期间庞大的核弹头数量。1996年,联合国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朝着无核化迈进一大步。


◆1999年, 一名乌克兰国防官员在导弹拆解前于第聂伯罗检查一枚核导弹。

“无核世界”最后的高光,或许是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当时奥巴马上台不足一年,诺贝尔委员会强调他在推动国际核裁军、缓解美国与穆斯林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展现了新的政治希望。

2009年12月10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挪威奥斯陆市政厅举行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手捧奖章和证书。

2010年,美俄两国签署《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各自部署的战略核弹头数量削减到1550枚,并把核导弹发射装置和可发射核武器的轰炸机等运载工具的数量减至800件。

然而,随着朝鲜拥核、乌克兰危机和伊朗核危机的升级,大国之间的互信日渐遭遇挑战。《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于2026年2月到期,人们很难相信美俄两国能通过协商来延续这一条约,更难想象所有拥核国家能坐在一起认真讨论核裁军的议题。

大国核平衡体系被打破

俄乌战事爆发后,俄罗斯在核裁军的路上加深了犹疑。2023年,普京签署法令,撤销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尽管俄方表示,撤销批准的缘由是因为其他核大国也未批准条约的生效,俄罗斯这么做也不意味着会重启核实验,但这一动作还是引起外界关注。

战争阴影中,俄罗斯社会日渐将核能力视为维持世界大国地位的支柱。考虑到俄罗斯的常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相比苏联时代大为减退,其继承的核力量成为少有的能维持其大国地位的标志之一。

面对北约威胁时,俄罗斯内部也出现依赖核力量的呼声。俄罗斯智库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荣誉主席谢尔盖·卡拉加诺夫(Sergey Karaganov)坦言,西方对俄罗斯有着超出理性的仇视,并不断向俄边境扩张,因此俄罗斯想要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和平,必须对西方形成有效的威慑力量,“这一力量的核心之一便是核武器”。

2022年5月9日,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纪念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7周年阅兵式,士兵身后是“亚尔斯”洲际战略导弹系统。

2024年11月,普京签署新版《俄罗斯核威慑基本政策》。新政策指出,如果无核国家得到有核国家的支持并对俄罗斯发动攻击,俄罗斯可用核武器回击。攻击俄罗斯重要国家或军事设施以及白俄罗斯,都将被视为使用核武器的先决条件。

近几年来,俄罗斯还生产了不少战术核武器。它指的是当量较小、用于战场作战、压制和消灭敌方战役战术目标和作战力量的核武器。根据SIPRI的数据,截至2023年,俄罗斯拥有各类战术核弹头约1800枚。相比之下,美国有约200枚同类弹头。

面对一系列国际形势变化,美国也出现升级核武库的讨论。其中最激进的主张之一,来自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Robert C. O’Brien)。他认为美国面临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双重核威胁,因此应重新恢复核实验,大幅扩张核武库,“以实力回归和平”。

根据美国国防部2023年的一份报告,中国目前拥有超过500枚可操作的核弹头,预计这一数字将在2030年前翻倍,到2035年达到约1500枚。

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麻省理工学院核安全政策中心主任维平·纳朗(Vipin Narang)主张,这一背景下,美国必须加大规模部署更好的核武器。他评估称,无论是此前投入上万亿美元的核武器现代化计划,还是特朗普最近推出的“金穹”导弹防御系统,在遏制中俄方面都远远不够。

这一过程中,战术核武器成为香饽饽。不止俄罗斯和美国更鼓励研发战术核武器,欧洲也出现了“为应对俄罗斯要增加自身战术核力量”的声音。一些人认为,战术核武器升级为全面核战争的风险较小,使用起来更安全。

对此,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李彬表达了强烈担忧。“原本大家对在战场上使用核武器的顾忌是很大的,五个核大国皆予认同的‘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并非一句空洞口号,也不存在对小型战术核武器或小微核武器的‘豁免’。”他在接受《世界知识》采访时说,“如果放任小微核武器投入战场,爆发广义核战争的风险必会增加。一旦核战争打起来,谁能保证吃亏一方会恪守只使用小微核武器的‘戒律’?”

2022年3月9日,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示威活动中,一名抗议者举着写有“拯救整个欧洲免于核灾难”的标语牌。

随着科技进步,新的导弹防御系统、人工智能和军事的结合,外加新式武器和太空系统的运用,将进一步削弱此前的核平衡体系。

全球核裁军走到尽头?

许多有关核平衡和安全的讨论,都围绕中美或俄美可能爆发的冲突进行。特朗普上任以来,多次表达过对核武器使用意义的质疑和对其破坏性的担忧,还提出希望与中国和俄罗斯共同商讨核裁军议题。但在美国追求相对于中国核优势的前提下,共同追求核裁军的目标仍不可及。

◆ 2017年,普京和特朗普在汉堡G20峰会期间的双边会晤中交谈。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周波指出,就算中国真在2035年将核弹头数量增加到1500枚,“其核武库仍远远小于美国和俄罗斯”。

在他看来,这是中国核战略不同于美俄的一个标志,即中国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是认真的,也不想卷入核军备竞赛。他建议,中国仍需拥有足够的威慑力量,将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以确保“在一场美国不敢对中国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常规战争中”取得胜利。

周波认为,中美之间讨论核裁军的前提是“两国力量势均力敌”,而要达到这个条件,要么让中国大幅扩张核武库到达美国的水平,要么让美国大幅削减核武库到中国的水平。由此可见,中美讨论核裁军的条件仍未成熟。“当前全球核裁军的关键是美国尤其北约如何通过部分妥协,说服俄罗斯回到核裁军的轨道上来。”

相比于悲观的声音,北约前副秘书长、曾负责军控和国际安全事务的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罗斯·戈特莫勒(Rose Gottemoeller)认为,全球实现核裁军的可能性并未消失。她呼吁,美国不应过度夸大对中国核军备的焦虑,也不该因为俄罗斯扩张战术核武器库就大规模开发战术核武器。

她的理由是:技术进步让常规核力量变得更加脆弱,面对战术核武器,以常规精确武器回击已是非常成熟的做法。她主张美国应继续与俄罗斯和中国进行沟通,尽量保证《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能在2026年得到延续,从而避免美俄乃至全世界陷入另一场核军备竞赛。

来源:高峰观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