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常说,赛事是一座桥,铺展于城市与世界之间。国际性体育赛事,不仅聚集世界各地的人,也交融不同地区的文化。举办赛事的城市犹如一个巨大的舞台,演绎着激烈竞逐间的人性靠近、城市肌理中的文明互鉴。
———————
若干年后,人们回望世运会的历史长河,2025年7月26日注定是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成都世运会火炬“竹梦”点燃。
一支小小的火炬,不仅照亮了世运会新的里程碑,也让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的轮廓更为清晰。
人们常说,赛事是一座桥,铺展于城市与世界之间。国际性体育赛事,不仅聚集世界各地的人,也交融不同地区的文化。举办赛事的城市犹如一个巨大的舞台,演绎着激烈竞逐间的人性靠近、城市肌理中的文明互鉴。
台上奋力拼搏,台下心意相通。成都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会收获怎样的回声与惊喜?
编织“世界赛事名城”经纬
初夏,越南女孩阿川有点忙,忙于在成都和“熊猫”们合影。随着世运会临近,成都街头上像阿川这样的外国面孔越来越多。
吸引阿川们的,是草树云山如锦绣,是街巷的烟火人间,更是这座城市闲适外表下执着突破、锐意求新的韧劲。正如它最近给游客奉上的惊喜:成都实现境外银行卡“直刷”坐地铁。
老外用自己的银行卡乘地铁,可视作成都借世运会与世界深度连接的一个细节,也是赛事撬动城市的一个缩影。赛事为桥,连接世界,在此则具象化为人的旅行、社交与体验。
事实上,类似的连接已在成都多次上演。从大运会到世运会,从世乒赛到汤尤杯,大大小小的国际性赛事,在成都精心编织着一张“世界赛事名城”的经纬网络,让城市“显示度”在多维曝光中日益提升,“国际范”愈发成为城市的底色。
携程旅行发布的“2024中国旅游目的地热力地图”显示,成都在外国游客搜索热门城市中居于首位,是入境游首选城市。2025年度《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报告》显示,成都上榜海外影响力年度城市Top10榜单。2025年7月,全球知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2026年全球最佳留学城市排名,成都首次上榜。
一座城市的国际化既体现在抽象的榜单上,也体现在具象的细节中。坐地铁“直刷”银行卡、80多条国际航线构筑空中走廊、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城市国际化功能无不表明,成都与世界对话的声响,早已从赛场激扬的呐喊,融入街巷晨昏的细语中。
从一场场赛事的“点”,到城市功能国际化的“面”,成都编织的“世界赛事名城”经纬网络,正日益厚韧。
看“竹梦”如何“逐梦”
成都市天回小学此前因“跑酷”运动出圈。孩子们化身“城市行者”,定点助跑起跳、身体顺势钻过栏杆,展现出不俗的运动能力。
这项源于法国的运动,落地成都发展已超过十年,但深入校园开花结果,世运会是关键推手。当跑酷成为天回学子熟悉的游戏,便不经意掀开了法国文化融入成都的一角,城市已然晕染一抹国际色彩。
↑学生在校园里进行跑酷运动。
不只是跑酷,成都人接触甚少的浮士德球、力量举、短柄墙球、荷球、地掷球等开始兴起;飞盘、腰旗橄榄球、轮滑等一些“老”运动有了新玩法,软式曲棍球、自由搏击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数据显示,“世运项目进社区”系列活动覆盖超600个社区,吸引超12万市民深度参与,全市已有120所学校推广棍网球、飞盘、壁球等世运会项目。多项发源于不同国家的体育运动在宽窄巷旁、锦江河畔出现,蓉城的国际风韵便在群众参与间自然流淌。
有人说,国际赛事以一种新的“世界语言”重新讲述城市,每一位在场者都是最好的讲述者。即将到来的世运会,热辣鲜香的火锅将征服多少味蕾?厚重的历史文化又将触动多少远道而来的心灵?
以世运会火炬“竹梦”为例,其取自三星堆的“薪火”,传递至金沙遗址,古蜀文明的“星图”便跨越时空,熠熠生辉;沿途的武侯祠“三国文化”、三苏祠“诗词文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兴隆湖的“生态文化”,成都厚重的历史积淀与蓬勃的现代活力,乘着世运风帆驶向全球视野。这场文明仪式,又何尝不是成都给予世运会独特的馈礼?
文化交流,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滋养。世运会的举办,已演变为一场因深度交流而深植于城市肌理的文化交响。赛场外的每一次对视、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文化触碰背后,世界多元基因在蓉城不断激起共鸣。
世运会就似热气腾腾的火锅
“希望运动员们能够在世界运动会比赛之余,融入成都人的生活当中;希望成都市民在观赛之余,能与运动员交流,学习新的运动。”这是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主席何塞·佩鲁雷纳赛前所期待的,也道出了成都世运会以友好连接城与人的精髓。
向世界传递友好情怀,是成都举办世运会的初心。友好,既是赛事的稳固基石,也促使赛场外的情感连接。正如首次来蓉的德国运动员马塞尔·哈塞迈尔所感叹的:这届世运会就像火锅一样,既有竞争带来的火热,又充满友好交流的温暖。
↑马塞尔·哈塞迈尔传递最后一棒世运会火炬。
盛会华章,总有温情故事为赛事标下注脚。成都大运会期间,2018年阿根廷青奥会上相识的中国射箭运动员冯浩与土耳其运动员萨马德,再次重逢。身为东道主的冯浩时常约上萨马德和他的队友在大运村里参加中国传统文化活动。而现在,世运健儿从四面八方汇聚成都,“遇见即交流”的种子已在播撒,这必将催生更多跨越山海的友谊之花。
北京冬奥,人们为各国运动员拥抱冰墩墩而欣喜;巴黎奥运,人们为韩朝运动员同登领奖台自拍而动容。运动,始终具有消弭隔阂的伟力;赛事,总是交流理解的最佳平台。这份超越国界的美好,正与蓉城开放的胸襟共振。
城市与世界,“看见”与“被看见”,“讲述”与“被讲述”。在无数次自然而然的交互中,成都市民与国际友人的交流愈发熟稔,笑容愈发灿烂。随着世运会的进行,市民、志愿者与运动员的深度交流,将在时光的沉淀中,内化为城市能级的跃升、文化基因的扩容、市民精神的蜕变。
从大运会到世运会,成都向世界传递的友好情怀始终如一。它正从国际赛事举办地,变成全球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催化剂。当来自全球的运动员在此流连,成都便有了世界的和声;当成都借“赛事”不断与世界对话,这座充满温暖的友谊长桥上,便有了此起彼伏的回声。
红星新闻评论员 彭志强
编辑 汪垠涛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