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好标题,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些经典之作。范长江的“西北角”,为黄土地镌刻永恒坐标;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让钢铁长城有了温度;穆青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让焦裕禄精神成为万千干部心中的一盏明灯……
阅读写作时,最引关注或最费推敲的当属标题。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就像商店的门面和招牌,是文章的眉目,也是连接读者的桥梁,好坏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标题做得好,无疑给文章安上了一双迷人的“眼睛”,使文章顿生颜色,“眉目”传情,一见倾心、隽永悠长。
说起好标题,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些经典之作。范长江的“西北角”,为黄土地镌刻永恒坐标;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让钢铁长城有了温度;穆青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让焦裕禄精神成为万千干部心中的一盏明灯……
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新闻和“限量”的关注,让“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
为了抢夺关注,编辑记者们纷纷使出十八般武艺,凝炼出独具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题眼,给人以美感、遐想。
比如,荣获过中国新闻奖的人民日报通讯《两名基层干部的“鸡毛信”》,新华社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戈壁深处柳园人》,以及南方日报的评论《再造一个新广东》,江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纪录片《白鹤之约》等等,都给了我们“读下去”的兴趣和“读过后”的感动。
“题若似繁絮,意乱神也散;题若似白水,无味亦无色;题若庸常语,难掀心中澜”。有一些不怎么好的标题,冗长繁杂,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味同嚼蜡,难以激起读者内心的涟漪。
因文字功底、艺术水准造成标题差异,如尚能表情达意、“诚恳相待”,倒也无可厚非。值得警惕的是,有的人在“造标题”上动“歪脑筋”,不“挖题眼”、专“抛媚眼”,不择手段“骗点击”“求关注”,一门心思要当“显眼包”。
殊不知,这是片面追求流量、刻意迎合媚俗的“标题党”,非但不能“显眼”,反而“现眼”。
“标题党”,刻意省略必要的新闻要素,不惜利用欺骗性、误导性、炸裂性的词句,以“标签化”“情绪化”的字眼,巧立名目惊俗眼、危言耸听博眼球,诱导读者点击并阅读。但点进去细看,既没有词义上的接近性,也没有心理上的认同感,给人一种“被骗进来”的感觉。
除了制造突如其来的“惊吓”,“标题党”还会带来故弄玄虚的“惊讶”。与传统新闻标题比,“标题党”喜欢在事故、灾难及犯罪案件报道时运用“震惊体”吓唬人,断章取义、夸张猎奇、牵强附会,一味追求所谓刺激、轰动和悬念。
“标题党”屡禁不绝,根本原因是流量经济、平台机制以及潜在的利益驱使。实践证明,以罔顾事实、恶意炒作、博眼球的方式加工标题,长期如此,终会重蹈“狼来了”的覆辙,让一个个忠实粉丝,在一次次满怀期待与巨大落差中黯然神伤、悄然离去。
如何既“正能量、高质量”,又“大流量”,让标题真正经得起时间和读者的双重检验,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新媒体从业者应该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和长期探索的问题。
打动人的好标题,总有“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贴切感,会给人足够的新闻要素、饱满的情绪价值、精准的艺术呈现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不仅用标题吸引我们“走进来”,还提醒我们重点“看什么”,打开一扇“吹着暖风的窗”,读罢回味悠长,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
当AI开始批量生产“爆款标题”,当算法不断优化点击诱饵,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好标题。因为真正的传播不是信息搬运,而是文明摆渡;不是流量收割,而是思想播种,唯有让标题传递本真、承载思想,而非沦为流量傀儡、情绪噱头,才能在信息洪流中锚定文明坐标,让每一次点击成为思想的相遇。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