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全国各地的村支书们在短视频平台上突然卷了起来,纷纷下场献歌热舞,秀出十八般武艺,引发网友戏谑。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村支书们通过短视频平台或宣传或带货本是一种创新尝试,但近期却出现了盲目跟风、追求流量、媚俗审丑等现象,
近期,全国各地的村支书们在短视频平台上突然卷了起来,纷纷下场献歌热舞,秀出十八般武艺,引发网友戏谑。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村支书们通过短视频平台或宣传或带货本是一种创新尝试,但近期却出现了盲目跟风、追求流量、媚俗审丑等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
现象成因:从创新尝试到流量内卷
村支书们似乎一夜之间都开始“花式整活”,舆论也从早期的 “猎奇围观”到如今的“实效追问”,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一,乡村数字化转型初期,缺乏专业团队和运营经验,模仿爆款视频成为低成本的捷径。如新疆警察普法视频、特产抛送等创意被多地村支书复制,形成“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内容。其二,流量经济的诱惑也蔓延到了村支书群体中,短期流量带来的农产品销量提升,促使部分干部将重心从产业建设转向“数据游戏”。其三,不排除部分地方政府将短视频传播效果纳入基层考核指标,导致村支书们为完成“数字政绩”盲目跟风,让“敢跳舞”成为考核评价的隐性门槛。
舆论反应:支持与质疑的撕裂
针对村支书们拍短视频,舆论场上支持与质疑的声音交织。肯定的声音认为,这是基层治理的积极转型。当村支书们实现了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引发一众网友心疼这些基层干部,网友认为村支书们为了给家乡引流发展经济,不惜在镜头面前牺牲自己形象,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比如湖南衡南县车江街道铁市村50岁的村支书宁顺华靠跳舞视频走红,吸引游客暴增,也让众多网友点赞。
而村支书们拍短视频,争议的焦点是在于易引发娱乐化与公信力危机。舆论场有部分形式主义的批评的声音,有网友认为部分视频画风浮夸,陷入盲目模仿陷阱,如多地村支书复制新疆警察“抛馕”、模仿水下端龙虾等行为被指“用力过猛”,极易引发同质化翻车的质疑,此外,村支书们的专业能力短板则会引发信任危机。基层村干部对于直播带货普遍缺乏基础运营知识,容易引发价格纠纷等,透支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比如山东烟台村支书张爱军直播销售的樱桃被投诉以次充好,暴露出货品的品控短板,反映了部分干部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虽然张爱军自掏腰包全额赔付,但已造成口碑崩塌,暴露出农村电商依赖“熟人信任”的管理漏洞。
因此,在村支书们拍短视频这一事件中,务必要警惕“政绩泡沫”让基层陷入恶性循环。当播放量、点赞量成为考核指标,乡村振兴便成了一场自欺欺人的数字游戏。当村支书们全员上阵拍短视频搞直播带货,就容易沦为重面子轻实干的怪圈,让乡村振兴困在“无效内耗”的泥潭里。
破解路径:从流量狂欢到长效赋能
当前舆论场呈现“支持创新但警惕异化”的理性转向,反映出社会对乡村振兴认知的深化,既肯定数字赋能的价值,也警惕“流量至上”的陷阱。那么,如何让村支书们在流量焦虑中支棱起来?
第一,机制优化,明确边界与分工。村支书们同时承担"行政管理者"与"商业带货者"双重角色,容易陷入“裁判员兼运动员”困境。要想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背景下分得一杯羹,就需要由政府搭建品控体系,基层干部专注流量转化,调整考核标准,将产业配套、服务质量纳入评估,而非单纯以播放量论成败。
第二,内容升级,将本土化与专业性相结合。村支书们拍短视频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必须杜绝浮夸表演,依靠"猎奇手段"获取关注。建议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引入市场化运营团队,提升拍摄、脚本等专业能力。
第三,形成流量与产业的闭环,实现从单打独斗到体系作战。短期热度无法替代长效机制,乡村振兴是一门复杂的工程,不能被简化为“村支书的个人秀”,也不是靠村支书一人之力就能轻而易举实现的,而是需要建立“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产业链延伸”模式,完善物流网络和产品质量标准,确保流量转化为可持续收益。
村支书拍短视频的争议本质是乡村振兴中传统治理与现代数字经济的碰撞,唯有平衡“流量冲动”与“产业根基”,才能让这场“数字革命”真正赋能乡村,不被流量泡沫淹没。(文/林月梅)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