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博白集团”乱象:莫让不良行为抹黑家乡形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09:02 2

摘要:这可不是什么商业大厦里西装革履的精英团队,而是操着客家话、推着三轮车,把酸嘢摊支到快车道旁的"马路军团"。

在南宁的街头巷尾,"南宁博白集团"的名号悄然流传。

这可不是什么商业大厦里西装革履的精英团队,而是操着客家话、推着三轮车,把酸嘢摊支到快车道旁的"马路军团"。

他们用辣椒盐腌渍的不止是青芒果,还腌渍着整座城市的耐心。

民族大道的晚高峰就像被按了暂停键,三轮车上的菠萝蜜和电动车前轮正在上演"亲密接触"。

卖凉茶的大婶扯着嗓子喊"靓仔让让",送外卖的小哥急得直按喇叭,汗珠子顺着安全帽往下滴。

有位开保时捷的大哥摇下车窗:"阿姐,你这车尾箱都怼我后视镜上了!"话音未落,三碗槐花粉"咣当"落在他引擎盖上。

这些穿着人字拖的摊主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先占到路灯杆,半径两米都是"神圣不可侵犯"。

那天亲眼见到两个卖粉饺的因为五公分空隙,差点用漏勺打起来。

穿花衬衫的年轻仔叼着烟头:"信不信我喊二十个兄弟来?"吓得隔壁卖龟苓膏的老伯连夜换了摊位。

最绝的是中山路夜市,白天畅通的双向四车道,入夜就成了"流动迷宫"。

烤生蚝的炭火熏得交警直揉眼睛,炒田螺的镬气糊住了监控探头。

有次亲眼看见巡逻车被酸野摊围成孤岛,警灯在百香果和芒果块中间无奈地闪烁。

刚毕业的小林面试时总要把简历籍贯栏涂改三次,先写"玉林"再改"桂东南",最后直接印成"现居南宁"。

他说上周应聘销售主管,面试官看见身份证前四位就皱眉:"你们博白仔是不是都爱拉帮结派?"这话比三伏天的辣椒酱还呛人。

开米粉店的黄姨现在逢人就解释:"我们博白也有规规矩矩做生意的好人!"她每天多花半小时把泔水桶搬进店里,就怕油渍脏了人行道。

可对面卖烧烤的年轻夫妻总把竹签往阴沟里扫,气得她直跺脚:"一颗老鼠屎坏锅汤!"

民族广场的城管老张掏出记事本,密密麻麻记着"违规记录":3月8日没收七辆改装三轮车,5月12日清理十二处占道冰柜,最新一条写着"6月20日,五名摊主拒绝配合执法,声称要打电话叫人"。

他苦笑着拍拍腰间记录仪:"这玩意儿比防弹衣还重要。

"

但转机出现在上个月。

二十多个博白商户自发成立"文明经营联盟",把承诺书贴在每家摊位最显眼处。

卖芋头糕的陈叔特意定制了带轮子的移动餐车,收摊时连片菜叶都不留。

现在经过七星路,能看到他们举着"垃圾不落地"的牌子,主动帮环卫工清扫街道。

95后大学生小陆在抖音开了"新博白人在南宁"账号,镜头里既有整理得井井有条的酸嘢车,也有深夜帮路人修电动车的摊主。

最火的那条视频里,十几个博白商户冒雨帮侧翻的快递车捡包裹,点赞量破了十万。

评论区终于有人说:"原来他们也有暖心一面。

"

江南区最近搞了个"最美摊位"评选,获奖的是博白大姐的糖水铺。

她用废旧轮胎种满太阳花,摊位上贴着微信支付的二维码,旁边还挂着个醒目的投诉电话。

"以前总躲着摄像头,现在恨不得装个直播镜头。

"她边盛清补凉边说,不锈钢碗擦得能照见人影。

这些变化像滚雪球般蔓延。

上周路过东葛路,听见两个卖凉茶的博白小伙在嘀咕:"咱们要不考个食品安全员证?""我看行,隔壁阿强都报名夜校了。

"他们身后,崭新的分类垃圾桶取代了脏兮兮的泡沫箱,电子秤上的强检标签在阳光下反光。

城市管理办公室最新数据显示,涉及博白摊贩的投诉量环比下降40%。

交警老李现在常跟同事感慨:"以前他们见我就跑,现在会主动问哪里能设临时摊位。

"连那位保时捷车主都成了熟客,经常摇下车窗喊:"阿姐,今天留三盒腌芒果!"

夜幕降临时,中山路飘起的不再是呛人的油烟,而是螺蛳粉里炸腐竹的焦香。

几个戴着"文明督导"红袖章的摊主正在劝新来的同行:"充电宝摊位不能超过黄线""遮阳棚要统一用蓝色"。

他们说话时下意识挺直腰板,仿佛那抹蓝色是某种崭新的勋章。

刚从深圳回来的王老板在老乡会上拍桌子:"咱们要用电商把博白空心菜卖遍全国!"第二天,三十多个摊主集体报名了短视频营销课。

现在刷抖音,经常能看见他们用夹着客家话的普通话直播:"老铁们看好了,这是我们标准化生产的木瓜丝!"

民族大道那个总爱耍横的花衬衫小伙,最近换上了印着"南宁文明先锋"的T恤。

他不好意思地说在考网约车资格证:"总不能一辈子让人戳脊梁骨。

"说这话时,他正把占道的冰柜往店里搬,额头上的汗珠在夕阳下亮晶晶的。

来源:天天都要去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