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为家长,我曾笃定 “化压力为动力” 能助力孩子学业腾飞,于是各种补习班、严苛的成绩要求一股脑儿向孩子砸去。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塞得满满当当,我满心以为这样的 “高压政策” 能换来优异成绩,却未察觉孩子眼中的光芒日益黯淡。
身为家长,我曾笃定 “化压力为动力” 能助力孩子学业腾飞,于是各种补习班、严苛的成绩要求一股脑儿向孩子砸去。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塞得满满当当,我满心以为这样的 “高压政策” 能换来优异成绩,却未察觉孩子眼中的光芒日益黯淡。
就如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所提到的:“正确的教育,意指自由与智慧的培育,然而如果存在了任何形式的强制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恐惧,那么这项培育工作就不可能达成。” 我给孩子身心施加的过重压力,恰似那 “强制行为”,让孩子在恐惧与疲惫中,渐渐失去了对学习自发探索的热情。
直到老师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点醒了迷茫的我:“化压力为动力,这句话就是最大的悖论。你给孩子太多压力了,不断逼迫和压制的方法,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外力驱动的习惯,久而久之自身就没有内在动力驱动自己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老师的言语,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误入歧途,陷入了 “揠苗助长” 的泥沼。
我身处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深知学历在社会中的敲门砖作用。看着身边同事朋友的孩子,一个个在学业上崭露头角,我内心的焦虑如同野草般疯长。我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未来只能在底层挣扎,于是,我选择用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填得满满当当。就像《教育学》中提及的,家长往往会因社会的价值导向,过度聚焦孩子的学业成就,而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多元需求。
回忆起往昔,孩子刚上小学,我便迫不及待地给他报了英语、奥数、书法等各类补习班。周末的清晨,当别的孩子还在睡梦中,他就得背着沉重的书包赶赴各个辅导班。每晚做完学校布置的作业后,还有额外的习题册等着他。我总是在一旁紧盯,稍有懈怠,便严厉斥责,盼着他能尽快提高成绩,考入重点中学。这种做法,恰似《资治通鉴》中 “揠苗助长” 的农夫,为了禾苗能迅速长高,违背自然生长规律,强行拔苗,最终导致禾苗枯萎。我不顾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一味地施压,只为追求成绩上的快速提升,却不知这正一点点磨灭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在这般重压之下,孩子的眼中渐渐没了光芒,曾经灵动活泼的他变得沉默寡言。每次考试前,他都会焦虑得失眠,反复念叨着自己要是考不好怎么办。有一回,他小声地跟我说:“妈妈 / 爸爸,我觉得学习好累,我不想上学了。” 那一刻,我的心猛地一颤。
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指出:“恐惧会阻碍孩子对生活的觉察与了解,它使心灵麻木,限制了思想,并且制造出各种形式的逃避。” 我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让他陷入了恐惧的深渊,对学习只剩下逃避与厌恶。他不再主动阅读课外书籍,曾经爱不释手的科普读物如今被扔在角落积灰;对学校组织的活动也兴致缺缺,哪怕是他曾经最爱的绘画比赛,如今也找借口推脱。孩子内心的痛苦,如同被巨石压住的幼苗,在黑暗中艰难喘息,而我却后知后觉。
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态宛如一盏明灯,能驱散孩子内心的阴霾,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需以乐观积极之态感染孩子。当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时,家长应展现出坚韧不拔之志,如《论语》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让孩子领悟到,学习并非苦役,而是一场充满趣味的探索之旅,以快乐为舟,方能畅游知识的海洋。
举个例子,有位家长在工作中遭遇项目失败,却未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而是冷静分析原因,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还笑着对孩子说:“这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让我能学到更多。” 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日后面对学习难题时,也学着父母的样子,不再焦虑沮丧,而是积极思考,努力攻克。家长通过自身言行,将积极心态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使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中讲道:“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一切,发现学习中的点滴美好,如此,孩子方能在积极心态的滋养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习惯的力量》深刻揭示了习惯对于个人成长的深远意义。习惯仿若无形巨手,操控着我们的日常行为,对孩子而言,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良好习惯都起着基石般的关键作用。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家长可借鉴《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对子女的教导方法。曾国藩极为重视子女的学业,虽公务繁忙,仍不忘通过家书督促子女勤奋读书,他要求子女每日早起读书,“黎明即起,绝不恋床”,且读书时需专注认真,“一句不通,不看下句”。家长们不妨引导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每日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逐渐让学习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
同时,规律作息习惯亦不可或缺。孩子正处生长发育关键期,充足睡眠至关重要。家长应协助孩子设定固定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确保孩子拥有充沛精力应对学习。再者,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习惯,让孩子学会 “物归原位”,避免因物品杂乱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如书本找不到、文具丢失等情况。
当孩子逐步养成这些良好习惯,便如同为成长之路铺就坚实砖石,能稳步前行,从容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诸多挑战。
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里着重强调:“了解孩子的原本如是,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塑造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恰似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有的孩子对数字敏感,逻辑思维出众,在数学、科学领域能如鱼得水;有的孩子则富有艺术细胞,绘画、音乐信手拈来,想象力天马行空。身为家长,理应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挖掘其兴趣特长,而非盲目跟风报班。
就像《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深知孩子的天性各异,他让孩子们在废弃的电车车厢里上课,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知识。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学习内容,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来到巴学园后,在小林校长的包容与引导下,她的好奇心得到呵护,逐渐成长为一个开朗自信的孩子。家长们应从巴学园的教育理念中汲取智慧,尊重孩子的天性,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成长土壤,让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颜氏家训》有云:“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其一言一行都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在孩子的心田。孩子犹如一张纯净的白纸,家长的行为举止、生活态度,都会在不经意间留下深深的印记。
若家长热爱阅读,家中书香弥漫,孩子自然会受熏陶,对书籍萌生兴趣,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家长友善待人,邻里关系和睦,孩子也会习得善良与包容,懂得与人和谐相处。相反,家长若是沉迷手机、电视,孩子难免有样学样,沉迷于电子产品;家长若经常争吵、抱怨,孩子内心便会充满焦虑与不安。家长要时刻警醒,以自身的正能量感染孩子,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榜样,引领孩子走向美好的未来。
育儿之路,恰似一场修行,我在反思与探索中逐渐明晰:孩子宛如一颗亟待成长的幼苗,需要的是阳光雨露的润泽,而非狂风骤雨的侵袭。我们家长需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以爱为舟,以智慧为桨,陪伴孩子悠然航行于成长的浩瀚海洋。
诚如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所倡导的:“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孩子的智慧,培养他们自由而完整的人格。” 让我们放下焦虑,摒弃功利,回归教育本真,用耐心与包容,精心呵护孩子内心的火种,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出独有的绚烂光彩。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愿我们携手共进,在育儿之路上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倘若您在育儿过程中有独到的经验或深深的困惑,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让我们的智慧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若您渴望私下深入交流,也可添加我的微信 13147976699,让我们一同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倾心尽力。
对以上材料,如果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进行互动。关于以上问题,如果有什么困惑,也可以加我的微信 13147976699 单独交流。
来源:人性解码0212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