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7月份以来,河南省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降雨持续偏少,旱情快速发展。尤其是驻马店、周口等地持续干旱,引起广泛关注。以周口市为例,7月份周口市高温日数首次达到31天,这也是河南7月份首次出现高温“全勤”的情况。周口市每年
央广网北京8月5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谭瑱)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7月份以来,河南省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降雨持续偏少,旱情快速发展。尤其是驻马店、周口等地持续干旱,引起广泛关注。以周口市为例,7月份周口市高温日数首次达到31天,这也是河南7月份首次出现高温“全勤”的情况。周口市每年粮食总产量在河南省位居前列,当前正值秋粮生长的关键期,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给当地带来严峻考验。如何确保农民的汗水不白流?
3日下午3点,周口市商水县舒庄乡党委书记刘建锋刚从打井施工现场忙完,便马不停蹄赶到舒庄乡汾河村一处提灌点。此前他接到消息,这个保障12个村临时农业用水的提灌点,提水量骤然下降。
刘建锋说:“我们前期在汾河爬河桥水闸处设置了提灌点。由于天气持续高温,汾河水位下降严重,造成水泵深度不够,内部容易进空气。我们需要在现场重新将河道挖深,水泵在深河道中再往下放,这样才能保证引水正常进行。”
一个半小时之后,水泵被重新安置在更深地河床之上,恢复了2800立方米/小时的抽水能力。河水源源不断涌入沟渠,流进田间地头。
舒庄乡一共有65000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花生、大豆、红薯等作物。7月中旬以来,当地没有下过一场雨,旱情持续加重。眼下,这些秋粮作物进入关键生长期,刘建锋和地里的农民一样心急如焚。
为此,舒庄乡组织动员乡、村两级干部和志愿者共400多人与农民并肩抗旱保秋。刘建锋说,自7月21日深入抗旱一线后,他和同事们日夜奋战,只要听说哪里缺水,就第一时间去帮村民找水。
刘建锋说:“我们通过微信群将电话号码发给群众。遇到井坏了,有些电话是打到我们村干部那儿,有些是打到我这儿。当天的问题我们当天解决到位。为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几乎在每块地里都蹲守一晚上。”
商水县境内有沙河、汾河两条主要河流。舒庄乡购置了5台大型抽水泵,分别在汾河沿线三个点位进行围堰抽水,将河流水引向排水沟渠,浇灌沿线耕地。刘建锋介绍,过去这些沟渠主要承担排水功能,如今他们换了个思路,将其改造成蓄水沟,最大限度留住宝贵的水资源,既满足了灌溉需求,又补充了地下水源。
刘建锋说:“三个提水点能保证我们北半部分3万亩耕地的地下水得到补充,同时能用好地表水灌溉。为了这3万亩耕地能有更好的引水条件,我们又疏通了11公里的沟渠,这样才能保证将水引过去。现在水位在下降,我们只有将沟渠进一步深挖,水才能流进我们下游的沟渠。”
受地形限制引水无法覆盖的区域,则需要通过打应急机井的方式,抽取地下水灌溉。刘建锋说,这类应急机井口径比较小,10个小时就能打一口井,能较快帮助缓解旱情。
刘建锋表示:“我们南半部分耕地现在引水引不过去。地下水位在下降,一部分以前的井目前都抽不到水了。看着群众在地里顶着炎炎烈日,抽水抽不上来,我们很着急。井如果坏了,我们组织人员修;水位浅了,我们就组织掏井人员将井掏一下。如果这两种方案都行不通,我们就抓紧时间组织群众打井。半个月以来,我们新打了80眼机井,同时维修了240眼机井。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群众能有水源浇上地。”
舒庄乡扶苏村67岁的王群生老人说,再晚浇一个星期,他种的110多亩花生就有绝收的风险,现在引过来的水是花生的“救命水”。
王群生说:“旱情越来越严重,因为没有水源,我原来百十亩花生我打算都放弃了。庆幸的是,现在引水引到这儿了,浇起来很方便。”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