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愁容”到“笑颜”:福台新村搬迁妇女的指尖“致富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7:27 1

摘要:两根绣花针,绣出幸福门。在王台镇福台新村,一场由妇女们主导的创业梦正凭借着手中的绣花针逐渐实现。起初,她们从大山深处搬迁至此,因如何生计,愁容不断;如今,一间间明亮的刺绣商铺里,五彩丝线在妇女们指尖轻盈舞动,祖传的刺绣技艺,不再是压箱底的记忆,而成了她们开启新

两根绣花针,绣出幸福门。在王台镇福台新村,一场由妇女们主导的创业梦正凭借着手中的绣花针逐渐实现。起初,她们从大山深处搬迁至此,因如何生计,愁容不断;如今,一间间明亮的刺绣商铺里,五彩丝线在妇女们指尖轻盈舞动,祖传的刺绣技艺,不再是压箱底的记忆,而成了她们开启新生活、编织致富梦的金钥匙,为福台新村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发展新画卷。

清晨的村子里,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新楼房格外引人注目,偶尔传来几声鸟叫声,为这片宁静的村落增添了几分生活的烟火气。

走进“王台绣花店”,任尕法正端坐于铺柜前,指尖捻起嫣红的丝线,灵巧地穿过针孔,上下翻飞间,一片片饱满的牡丹花瓣便“种”了出来,她的嘴角噙着满足的笑意。

店内,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绣品,枕巾上花朵摇曳生姿,背盖上图案讲述故事,鞋垫针脚细密扎实,手工布鞋、编织品各具特色。一件成品,需耗费任尕法近5天的心血。从设计图样、选配丝线到飞针走线,她亲力亲为,视若珍宝。牡丹寓意富贵,百合象征高洁,石榴祈愿多子,苹果花代表平安……每一针一线,都绣进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王台绣花店店主 任尕法 我特别喜欢绣花,以前老家种地又看孩子,没办法绣花,现在搬到福台新村,我就开始了绣花,把我妈妈传给我的手艺传承下去,现在生意不错,家也能顾上,我很满足。

任尕法是村里刺绣手艺的佼佼者,丈夫在外务工,家里3个孩子。自从搬到福台新村后,任尕法决定把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利用起来,她精心选址、装修店面,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开店5个月,任尕法将祖传手艺变成了事业,将自己的梦想一点点地融入到这个小小的绣花店里。

几步之遥的“石榴花开绣花店”,则是另一番景象。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四壁挂满绣品,件件如艺术品。店主张阿在麦正站在直播架前,手持热销的牡丹绣花被盖,展示着绣品的精美细节,直播间点赞刷屏,询价不断。张阿在麦脸上洋溢着对传统手艺的自豪与创业的喜悦。

石榴花开刺绣店店主 张阿在麦 以前我在青海格尔木开店离家乡远,自从福台新村建起来以后,我就回到了家乡,自己开了店铺,现在通过直播带货和亲朋好友的介绍,我的生意还不错,我挺开心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些老手艺,张阿在麦也担心这门手艺会在自己这一代失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手工刺绣逐渐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张阿在麦抓住了这个机会,不仅将自己的手艺发扬光大,还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绣花艺术。

如今,“石榴花开绣花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张阿在麦的直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她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离不开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让这朵“石榴花”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得更加绚烂。

几年前,告别世代居住的大山,搬进敞亮楼房的任尕法和张阿在麦,心头却笼罩着沉重的阴霾。她们觉得住得是亮堂了,心里却空落落悬着。山里的地没了,除了灶台和针线筐,好像啥也不会。娃要上学,老人要看病,日子愁云惨雾。离开熟悉的大山,面临着适应新环境、寻找新生计的挑战,心里满是对新生活的迷茫。生计的压力,如同无形的巨石。

转机,藏在那熟悉的针线筐里。源于骨子里对手艺的执着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她们翻出老一辈留下的花样,拾起了被遗忘的绣花针。起初,针脚歪斜,拆了绣,绣了拆,手指常被扎破。但她们没有放弃,日复一日地琢磨、练习,“山芋”般的笨拙逐渐舒展成娇艳欲滴的“真牡丹”。光守着老样子不行,妇女们开始创新,尝试更复杂的图案,融合现代审美,设计出时尚的枕巾、被套。

当创业的星火在心头点燃,政府的“及时雨”也精准滴灌,为鼓励搬迁妇女创业,符合条件的商铺可获得创业补助。希望的曙光,穿透了迷茫的愁云。让她们有了底气开商铺自己挣钱。

王台镇组织委员 党建办主任 邓丹 福台新村妇女们的刺绣技艺,核心在于她们对手艺的坚守、传承和创新,以及那份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可贵精神。她们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我们所做的是给她们提供关键性的“助力”和“赋能”。今年以来,福台新村根据商铺面积大小享受特色小商品经济扶持项目补助2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创业补助,是解决燃眉之急的起步阶段,帮助她们绣出自信、富裕、和谐美满的家庭,也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图景。

在福台新村,任尕法、张阿在麦的故事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的搬迁妇女,用手中的绣花针,绣出了自信,绣富了家庭。曾经眉间锁着生计愁云的她们,如今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脸上绽放着自豪的笑容。

这方小小的刺绣天地,已汇聚成一股强劲的产业力量。富有地域特色的绣品不仅走俏当地集市,更借力电商飞向全国。产业的繁荣,为新村注入澎湃动力,发展潜力显现,吸引着游子返乡创业,也为村庄带来新活力与新创意。

一根根穿梭的丝线,如同希望的纽带,连接着厚重的传统与光明的未来,让这个易地搬迁的新村充满了无限生机与可能。

记者手记:

福台新村的采访,任尕法指尖怒放的牡丹与张阿在麦口中强调的“纯手工”,烙印于心。她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饱含水滴石穿的坚韧与破茧成蝶的绚烂。

易地搬迁,搬离了闭塞的山坳,却搬不走根植血脉的技艺与智慧。她们没有被动等待安置,而是主动握紧了祖传的绣花针。这根针,在她们手中——是画笔,勾勒新生活的斑斓愿景;是犁铧,深耕属于自己的财富沃土;更是火炬,点燃了自立自强的不灭信念。

政府提供的创业补助,如同精准的春雨,润泽了创业的种子。但真正让其破土而出、茁壮成荫、庇护家庭的,是她们日复一日的穿针引线,是面对挫折的百折不挠,是拥抱市场的勇敢创新。她们以最朴素的行动昭示:乡村振兴的伟力,深植于乡土,蕴藏在万千如任尕法、张阿在麦这般普通劳动者的双手与心灵之中。当政策的阳光尊重并照亮这份内生动力,那些“压箱底”的老手艺,便能焕发出支撑家庭、振兴乡村的磅礴力量。

记者:马秀兰 苗玉娟

编辑:马秀兰

责任编辑:冯荣伟

审核:甘荣凤 司旭华 王安杰

来源:永靖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