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蝉鸣声声,迎来暑期,又到了一年出游的旺季,不管是溪边采荷还是山中折桃,抑或是登高远眺,在玩乐之余还要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热血一夏!
蝉鸣声声,迎来暑期,又到了一年出游的旺季,不管是溪边采荷还是山中折桃,抑或是登高远眺,在玩乐之余还要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
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为大别班达病毒,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
主要经蜱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
PART 1
那么在外出时
如何做好蜱虫防制呢?
(一)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进入此类地区,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三)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 蜱已叮咬皮肤,用尖头镊子取下蜱, 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无论是在 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 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 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四)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五)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六)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