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 月 1 日,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 4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罗列 8 大规范要点,再次将「医生科普」话题推上风口浪尖。[1]
「网红医生」又被点名了。
8 月 1 日,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 4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罗列 8 大规范要点,再次将「医生科普」话题推上风口浪尖。[1]
上月,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就曾直言:「不要轻信『网红医生』。」[2]
而在更早前的 5 月,四川省发布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更是明确强调:「禁止个人在未向所在单位申报并获得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利用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内容的个人自媒体账号。」[3]
今年以来,关于医生科普行为的规范文件频频发布,临床医生们到底该怎么做?
从鼓励科普到发布禁令,有医院因乱「科普」被罚 50 万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医疗科普并非新鲜事,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将医学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患者,广义上就是一种医疗科普。
2019 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印发,在其中第一项重大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中就明确提出:倡导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主动提供健康指导。[4]
自此,医疗科普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并发展为医疗卫生人员职称晋升中的一环。
2021 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对公共卫生类别医师,将重点考核「健康教育和科普」等方面能力;同时,「科普作品」等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职称评审。[5]
国家发文后,地方也开始了细化部署。例如,上海发布的《关于深化上海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对于申报副主任医师的人员,在任现职期间完成至少 3 项成果代表作,其中科普作品也属于一种成果代表作。[6]
至于如何定义「科普作品」,上海文件也做了详细描述:
当科普与晋升挂钩,担忧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有医生直言:「这么一搞,估计会有不少医生为了出名、为了职称,写一些偏离科学、或者夹带私货的『科普』。」
这样的担忧很快发展为现实。
某视频平台曾发布公告,其中提到,一位百万网红医生,通过编造一位患者与朋友喝酒、唱歌、泡澡后突发脑血管爆裂,经抢救仍未脱离危险的虚假案例,收获大量关注度。最终账号被官方永久封禁。[7]
还有不少医生则完全依赖 MCN 机构给出的故事模版,重复拍摄同一个夸张的医疗剧本,除了吸引流量,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科普意义。从事医生账号代运营的石堰(化名)透露:「大部分 MCN 编辑其实是非医学专业的,这就导致脚本容易出现专业性错误,但不少医生完全不审核,直接照着念。」
图源:网络视频截图
在各种乱象频发之后,官方终于出手了。
据中新网四川新闻 2022 年 4 月报道,成都某医疗机构就因为在直播中乱「科普」,被市场监管局依法处以人民币 50 万罚款。
处罚之外,各种规范性文件也接踵而至。首先是地方层面陆续出台「负面清单」。
今年 3 月,上海发布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从法律法规、虚假宣传、个人账号开设和退休人员权限等 9 个方面,对医生科普做出了规范。
四川也紧随其上,今年 5 月,《四川省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发布,其中第八条直言:禁止个人在未向所在单位申报并获得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利用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内容的个人自媒体账号。
而在国家层面,《2022 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中就已经强调: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10]
今年 7 月 4 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提醒:不要轻信「网红医生」。
胡强强在发言中表示,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2]
图源:热搜截图
而本次 4 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下称《通知》),再次点名「网红医生」,无疑是给了医生科普乱象又一击重击。[1]
有人直呼「早该出手了」,医生科普到底该怎么做?
《通知》大致从准入、过程监管、处罚这 3 个方面对医疗科普做出了严格规范。
首先,对于进行医疗科普的账号,《通知》强调账号资质的认证,以及认证资料的清晰展示。其次,对于网站平台,则需要做好严格监管,包括要求账号标注医疗科普信息来源、认真做好资质核验工作、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等。
最后,对于「自媒体」违规变相发布广告、无底线蹭流量打造「网红医生」、假冒医生身份开展科普、为售卖保健品鼓动拒绝就医等行为,应采取严格处罚措施。[1]
随着对医生科普行为越来越严格、细化的规范和监管,不少临床医生表示喜闻乐见。
天津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黎(化名),从 2020 年起就利用个人视频账号,发布了数百条科普内容,对于国家近期频频发文,他表示「早该出手了」。
「之前有很多患者听了『伪科普』后来找我咨询,我得费好大劲儿才能纠正部分患者的观点。」张黎无奈,「都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是之前我们这些正经搞科普的人每天面临的情况。」
张黎认为,如今国家出手,是在推动良币驱逐劣币,对整个医疗科普环境十分有益。
来源:小羊医考APP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