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任何一个团队都可以被视作一个商业团体,包括寺庙。释永信并非寺庙商业的发明者,他只是寺庙一千五百年来商业传统的一个缩影。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妨简单梳理寺庙商业发展的三个时代:
关于佛门CEO释永信的各路信息,相信你这两天也已经看了不少。一位僧人为什么可以同时是一位商人?一间寺庙背后为何能有一系列公司实体?
其实任何一个团队都可以被视作一个商业团体,包括寺庙。释永信并非寺庙商业的发明者,他只是寺庙一千五百年来商业传统的一个缩影。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妨简单梳理寺庙商业发展的三个时代:
1.0时代:提供确定性
公元5世纪,战乱不休的时代,寺庙向所有人兜售了一种比黄金更诱人的价值:确定性。针对上层统治者,寺庙提出“巩固统治、安抚人心”;针对下层百姓,寺庙提出“今生积德、来世福报”。
不仅产品有价值,寺庙的商业模式也很先进,可称为To G+To B+To C的产品直销模式:
- To G(To Government):皇帝和朝廷赏钱赏物、赏地赏政策,例如规定寺庙土地和财产可免除赋税和徭役,这在古代已是了不得的特权;
- To B(To Business):氏族豪强、富商捐建佛塔或捐钱捐地,对寺庙而言类似大客户定制;
- To C(To Consumer):普通信徒贡献的香火钱与点滴布施,汇聚成寺庙最稳定、最广泛的基础。
这便是1.0时代的寺庙商业。通过提供“确定性”这一核心产品,寺庙从社会各阶层获取资源。
在1.0时代,寺庙CEO(即住持)最重要的能力是融资与资源整合能力,能从皇帝处获得多少赏赐、说服多少贵族捐地、吸引多少信徒朝拜。
因此,他必须拥有极高的社会声望,本身就是寺庙品牌最大的代言人。
2.0时代:超级经济体
经过一点零时代的原始积累,到唐宋时期,寺庙家底已异常雄厚,因他们掌握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大量土地。
于是,寺庙商业模式开始重大转型,从融资驱动转向资产驱动,业务范围日益多元,最终成为集大地主、农工商集团、早期银行于一体的超级经济体。
例如:
- 核心业务农业与租赁:寺庙将成千上万亩土地租给无地农民耕种,收取地租;
- 加工业务:寺庙普遍开设工厂,将收上来的原材料加工成米面油后出售;
- 服务业务:利用房产开设旅店,为往来客商、香客提供住宿与仓储服务;
- 金融业务:其一为放贷,通过“质库”或“长生库”(即当铺)面向百姓与商人;其二为存款,凭借信誉与安保能力吸收信徒、富商存款,甚至可在各分院间汇兑。
这便是2.0时代的寺庙商业:业务极其多元的产业集团。在2.0时代,寺庙CEO(即方丈或住持)的核心KPI中开始出现“资产回报率”。
3.0时代:文化IP运营
近百年来,天翻地覆,寺庙失去了作为大地主的根基,2.0时代模式难以为继,但新的机会随之出现。
有人发现,在现代市场经济与全球化传媒的放大下,像少林寺这类千年古刹,最有价值的资产已非土地或建筑,而是IP(即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
“少林”二字及其代表的禅宗文化、功夫传奇,才是最核心的价值。而释永信很可能是最早洞察这一变化并将其做到极致的人。
他将宗教场所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IP,形成类似现代文艺集团的业务板块:
- 文旅与演艺产品:除基础门票收入外,释永信成立的少林寺武僧团作为商业演出团体全球巡回表演;
- 授权产品(这是其商业上最成功却最具争议的部分):将“少林”注册为商标,授权外部商业公司,由此诞生少林题材影视、游戏,以及印着少林LOGO的食品、药品、文创产品;
- 教育产品:在全球上百个城市推动开办少林文化中心、武术学校,禅宗文化与少林功夫成为可复制、输出的知识付费产品。
3.0时代,释永信真正构建起庞大复杂的商业帝国,其KPI中开始出现“品牌价值最大化”——如何提升少林IP的全球知名度与影响力?如何拓展更多商业变现渠道?如何处理与媒体、商业伙伴、资本的复杂关系?
因此,他必须具备极强的商业嗅觉、品牌运作能力、资本运作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
从1.0时代到2.0时代,再到3.0时代,寺庙商业在变,寺庙CEO的角色定位与能力要求也在变。释永信并非凭空出现,但他或许是那个将变革油门踩得最猛的人。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