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格更召嘎查(村),电动汽车、三轮车整齐停放在一座充电车棚里,电流从棚顶的光伏板流向棚内车辆。走出车棚,遥遥望去,远方就是库布其沙漠。
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与村民交流充电事项。受访者供图
今年年初,巴雅拉格发现,村里新建的车棚并网发电了。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格更召嘎查(村),电动汽车、三轮车整齐停放在一座充电车棚里,电流从棚顶的光伏板流向棚内车辆。走出车棚,遥遥望去,远方就是库布其沙漠。
村里人说,自从有了充电车棚,更多的新能源车开进了嘎查。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44.3%,创同期历史新高。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充换电设施、售后维保服务等配套环境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也正从大中城市加速驶向“希望的田野”,重塑乡村出行生态和百姓生活。
新基建起来了
“充一度电只要八毛钱”
格更召嘎查的车棚建成后,巴雅拉格便经常会来充电。“不仅充电方便了,而且给电动三轮车充电是免费的。”巴雅拉格说。
村民呼色乐图,则选择购置了一辆新能源汽车。“给新能源汽车充电价格便宜,一度电只需要八毛钱。”呼色乐图说,“在车棚里充电快,还能遮阳,充电过程舒适又放心。”
格更召嘎查的乡村智慧光储充一体化车棚。受访者供图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市杭锦供电公司派驻格更召嘎查的驻村第一书记刘世栋介绍,这座充电车棚是内蒙古自治区蒙西地区首家乡村智慧光储充一体化车棚。
“村里的充电车棚,已经带动20多户家庭选择新能源车。”格更召嘎查党支部书记巴音刀桃表示,充电车棚还带动了村集体的收入增加。村民在光伏车棚每充一度电,村集体账户就会收益8毛钱。此外,多余的电量直接上网,收益也会进入村集体账户。
“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脱贫户、监测户的生活、生产条件改善,后续还将用于全村普惠性福利。”巴音刀桃说。
近年来,《关于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工程、“乡乡全覆盖”充电设施建设接续发力,新能源汽车驶入乡村的难点堵点正在打通。
新技术体验了
“这车咋听得懂人话?”
“导航去哪儿、调空调温度、开音乐、开窗通风这些事儿,基本上动动嘴皮子就能搞定。特别是农村路况复杂,需要专注驾驶的时候,不用分心去按按钮。”在江西上饶乡间,阿豪坐在自己的小鹏汽车里,向村民介绍着各项智能化功能。
这车咋自己认路(智能辅助驾驶)?它咋听得懂人话(智能语音)?那地图有多“机灵”(智能导航)?
阿豪向村里的老人演示新能源汽车的智能体验。受访者供图
面对几位上了岁数的乡亲提问,作为00后的他,凭借对电动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的熟知,成为了村民们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窗口”。
“我听老人们说,家里的年轻孩子渐渐都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了,很多人打算将家里的油车置换电车,还能享受到国家补贴。”阿豪告诉记者,随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在农村逐步建成,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同时,随着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语音唤醒等新技术加速应用和普及,新能源汽车下乡的路径从“省钱”“实用”逐步向“体验”“智能”转变,乡村消费者对汽车创新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已跃然提升。
今年6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与以往相比,今年的下乡车型目录中,阿维塔12、深蓝G318、小鹏G9、极氪001、特斯拉Model Y、坦克500等售价在20万元以上的较高端车型逐渐增多。
新农人回来了
“新能源车,得经得起山路的考验”
最近,返乡创业的云南采菌子小哥王开煜,正准备“以旧换新”一台新能源车。
“我是云南山里娃。家里一直是做收菌子生意的,看着爹妈辛苦,也看到咱们云南这些山珍好东西有时候卖不上价,就决定回来了。”2022年,王开煜回到云南的深山里,通过线上新媒体渠道帮助家乡农产品“走出去”。
王开煜正通过新媒体渠道助力当地农产品走出大山。受访者供图
王开煜的工作,需要经常把山里的菌子拉到城里,山路虽然弯多坡陡,但单次路程不算特别远。
“我大概算了算,家用充电桩谷电充一度电,大概5毛钱,充满一次能跑两三百公里。在外面快充桩,也比加油便宜不少。”王开煜说,县里、镇上,甚至一些大点的村子附近,充电桩越来越常见,日常拉货送货完全够用。
“货箱空间必须够大,能装下我们一天收的菌子筐和其他装备。最近去试驾了几款五菱能拉货的电动车,国家有购置税减免,云南也有‘彩云购车补’之类的补贴。”在王开煜看来,维修网点和售后保养的服务便捷度,也是购车考虑的重点。
自2020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已形成显著规模效应。过去5年,累计发布10批次500余款车型,销量近1500万辆,持续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推动形成绿色出行方式。同时,部分地区电网容量不足、车型与地形适配度不够、售后网络下沉相对滞后等问题仍然存在,新能源车“驶入”新农村,仍需持续发力。
正如王开煜所说,“新能源车,得经得起咱们山路的考验。”
人民网记者孙阳 焦磊 刘艺琳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