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慈善公益报(张迎迎)近年来,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成为社会关切。各地老年助餐站点在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下稳步发展,以一方小小餐桌托起了老年人的幸福“食”光,见证着“老有所养”向“老有善养”的转变。
慈善公益报(张迎迎)近年来,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成为社会关切。各地老年助餐站点在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下稳步发展,以一方小小餐桌托起了老年人的幸福“食”光,见证着“老有所养”向“老有善养”的转变。
因地制宜 分层保障精准到位
7月26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首批老年助餐站点在莲花镇军营村集中授牌,为老年群体“一餐热饭”难题提供暖心解决方案。
同安区民政局介绍,今年以来,同安区完成了15个助餐服务站点的提升改造,其中包括10个示范性长者食堂。
在这15个站点就餐,老年人可享受助餐优惠政策。具体而言,年满65周岁及以上的厦门市户籍老年人,每人单日补助3元;同安户籍年满60周岁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80周岁及以上低保人员,在本区长者食堂(助餐点)用餐的,每人单日补助12元;70周岁及以上低保老人、70周岁及以上低收入老人,每人单日补助9元。
下一步,同安区将深化互助式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为失能半失能、高龄等困难老年人提供集中助餐或送餐上门服务,同时探索“互助积分”“免费餐食”等长效激励机制。
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中南社区“睦邻食堂”,标准套餐为两荤一素一汤,定价12元,实行阶梯式补贴政策,每人每天可享受一次补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则实行打折制,分为ABC三类,60周岁以上普通老年人享受6折,低保、残疾享受5折,特困人员享受3折。
多元化运营 政企社协同破题
面对老年助餐可持续运营的挑战,各地探索出“政府补贴+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营”的多元模式,寻找公益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点。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60岁以上特困人员共2050人。为解决这部分老年人的就餐问题,近期,一群爱心志愿者“撑”起了特困老人们的一日三餐。
兴宾区民政局采取“政府+爱心企业+志愿服务”的模式,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社区与志愿团队助力”的方式推进服务:由区民政局牵头统筹,补贴部分送餐费用;社区干部深入摸排,整理就餐困难的特困老人名单;爱心企业提供新鲜可口的餐食,从源头保障饮食质量;而爱心志愿者则成为连接各方的“爱心桥梁”。
据兴宾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兴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基数大,且分布在24个乡(镇)、街道,服务覆盖难度大,因此更需要凝聚各方合力。“为解决社区老人就餐难的问题,我们联合爱心企业,由兴宾区民政局与福鑫、磨东两个社区,一起开展送餐上门服务。”广西幸福源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宪诚介绍道。
在四川省,泸州市将扩大老年助餐服务供给。在城区,按照“1+N+N”模式(1个“中央厨房”、N个“助餐点位”、N种“服务模式”),在每个区县规划建设示范性老年助餐服务网络,以点带面推动老年助餐实施。江苏省南京市明确对就餐老人的补助方式进行调整,将每天每餐的补贴标准综合为每天补贴,可一次性享受,即政府养老扶助对象每天补贴5元,非政府养老扶助对象的7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天用餐补贴标准为2.5元。
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一碗热饭,多元服务,打通了老年助餐补贴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有需要的老年群体切实获得实惠。
来源:慈善公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