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看起来只有13.14岁的体格,瘦弱、沉默,说话时声音微弱得像在自言自语。
在我们的心理疏导基地,我们遇到了17岁的小铭。
他看起来只有13.14岁的体格,瘦弱、沉默,说话时声音微弱得像在自言自语。
他的成长经历,是一个关于"被规训的自我"和"被忽视的情感"的典型故事。
一、为什么他不再开口?
小铭的沉默,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训练"出来的:
1. 学校的"禁言令":
上学时,老师规定"上课不准说话 吃饭不准说话",久而久之,他觉得"说话是错的",干脆闭口不言。
2. 家庭的"对比式教育":
小时候调皮,但父母希望他安静听话,总是拿他和别的孩子对比:"你看人家多乖,你怎么这么闹?"
于是,他学会了用沉默来"达标"。
3. 情感的忽视:
- 他说不喜欢某样食物,家里妈妈依然会做;
- 家长答应的事,从不兑现;
- 和爸爸很少交流,家里几乎没有情感流动。
他逐渐认定:"我的感受不重要,说了也没用。"
二、他的世界:朋友绝交后,彻底孤独
小铭曾经有一个好朋友,但后来绝交了。
从此,他失去了唯一能说话的人。
没有朋友,没有倾诉对象,甚至连表达的需求都被压抑——他的世界,彻底静音了。
三、如何帮他找回声音?
1. 先让身体"活过来"
- 营养+运动:长期营养不良影响了他的体格和大脑活力,先调整饮食,结合适度运动,提升身体机能。
- 感官唤醒:通过音乐、触摸游戏等,刺激他对世界的感知,让他重新"感受"自己。
2. 重建"说话的安全感"
- 从"微小声音"开始:不强迫他大声说话,而是鼓励他"只要说出来就好",哪怕只是耳语。
- 朗读训练:用诗歌、短文练习,帮助他找回语言的节奏和语调,让声音不再单调。
3. 家庭必须改变
- 妈妈请停止对比和打压:
"别人家的孩子"是一把刀,割断的是孩子的自信。
试着发现他的优点,哪怕只是"今天多吃了一口饭""主动打了个招呼"。
- 兑现承诺,尊重感受:
如果答应了他一件事,请做到;如果他表达了不喜欢,请别忽视。
被认真对待的孩子,才会相信自己的声音有价值。
四、反思:沉默的孩子,往往是环境塑造的
小谢的案例,让我们看到:
沉默不是性格,而是一种应对机制。
当外界不断告诉他"你不该说话","你不该调皮","你的感受不重要",他就会用沉默来保护自己。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开口,就要先让他的世界,值得发出声音。
---
如果你是父母,请记得:
孩子的沉默,往往是在说:"我说了,但你们没听。"
如果你是小谢这样的孩子,请相信:
你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我们可以慢慢来,但不要放弃表达。
—迈向阳光心理疏导基地
来源:迈向阳光疏导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