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人想起朱龙广,脑海里第一位是莲花座上的佛祖。可对再老一辈的观众来说,他更是那个从冀中平原的泥土里“长”出来的高传宝。那是1965年的电影《地道战》,一个不容半点虚假的年代。
编辑:X
老戏骨走了,可他留下的“佛光”还在人间闪耀。
《西游记》“如来佛祖”的扮演惟妙惟肖,遗憾的是,他的扮演者朱老先生在8月2日不幸离世。
这一消息让不少人表示遗憾与震惊,此前,尼泊尔曾让他改国籍,去他国定居。还是外交部出面才解决了此事,随着更多内幕曝光,才知他的演艺生涯“怪事”不断。
许多人想起朱龙广,脑海里第一位是莲花座上的佛祖。可对再老一辈的观众来说,他更是那个从冀中平原的泥土里“长”出来的高传宝。那是1965年的电影《地道战》,一个不容半点虚假的年代。
当时的电影拍摄,格外看重一个“真”字。要演农民,那必须得是活生生的农民。朱龙广是西安城里长大的小伙子,身高一米八三,浓眉大眼,往镜头前一站,确实英武。可他那股子城市气质,和整天跟泥土打交道的民兵队长,总觉得差点意思。
为了补上这“一点意思”,他硬是把自己扔进了河北的农村,跟着老乡们同吃同住。他拿起锄头就下地,拿起铁锹就去挖地道。这不是走马观花式的体验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苦干。
地道里又闷又潮,空间狭小,他这大个子在里面挪动都费劲。他就一遍遍地钻,一遍遍地爬,手上磨出了血泡,用针挑破,缠上布条继续干。时间一长,人晒黑了,话也少了,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庄稼汉的沉稳和朴实。
等电影开拍,他站在镜头前,根本不需要去“演”高传宝了。他身上那股子土腥味和烟火气,就是高传宝的味道,浑然天成。所以,我们今天再看《地道战》,会觉得那样真实可信。
高传宝在地道口那一声“打开盖子,放他们进来!”,吼得底气十足。那股子智慧与勇敢,是朱龙广拿汗水和血泡换来的。这个角色,是他用“笨功夫”一寸寸磨出来的,是他艺术生涯的基石,坚实,厚重,充满人间烟火。
演完高传宝二十年后,朱龙广的人生迎来了一次神奇的转折。杨洁导演筹拍《西游记》,万事俱备,偏偏找不到合适的如来佛祖。这个角色太难了,不是光靠演技就行,还得有那么一张“佛相”。
佛相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得庄严,得慈祥,得有威仪,又不能让人生畏。化妆师王希钟想起了朱龙广,把他推荐给了杨洁。朱龙广一听要演佛祖,心里直打鼓,自己演了一辈子英雄、干部,这神佛怎么演?
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试妆,结果一化完妆,所有人都愣住了。只见他头顶佛螺髻,双耳垂肩,面相圆润饱满,天庭开阔。往那儿一坐,不说话,不睁眼,就是一尊活脱脱的佛。杨洁导演当场拍板:“就是他了,不用再找了!”
这仿佛是天命,这张脸,仿佛就是为了这个角色而生的。但光有形似还不够,更难的是神似。朱龙广把自己演话剧的深厚功底全用上了。他研究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和壁画,揣摩佛祖的眼神和姿态。
他发现,佛祖的威严,不在于瞪眼,而在于“垂目”。佛祖的法力,不在于大吼,而在于“静”。于是,我们看到了荧幕上那个经典的如来形象。这种静水深流的表演方式,反而塑造出了一种无边的威严和慈悲。
演得太像,就出了“怪事”。在拍摄现场,只要他扮上佛祖妆出场,天气就变得阴晴不定,时常有雨。剧组人员半开玩笑说他能呼风唤雨。在寺庙取景,更是有香客见到他,纳头便拜,嘴里喊着“活佛显灵”,把供果往他身前摆,吓得他赶紧卸了妆去跟人解释。
一个演员,能把英雄和神佛都演活了,那他本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脱下高传宝的军装,褪去如来佛的油彩,朱龙广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国男人。他是一个把家庭看得比天大的丈夫和父亲。他和妻子吴慧芳的感情,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全是柴米油盐里的细水长流。
在那个年代,男人通常不太进厨房。但朱龙广是个例外。自从妻子给他生了三个女儿后,他就主动包揽了做饭的活儿。他说,妻子是功臣,给她做一辈子饭都心甘情愿。这份心意,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到了晚年,老两口出门,他还习惯性地牵着老伴的手。吴慧芳笑着说,老头子退休后没别的爱好,就爱给她梳头,说她的头发是他的“作品”。这种朴实无华的温柔,恰恰是他作为“凡人”最动人的地方。
荧幕上,他可以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可以是法力无边的神佛。但回到家里,他就是那个愿意为爱人洗手作羹汤,愿意为家庭收敛自己事业光芒的普通男人。正是这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责任感,构成了他坚实的人性内核。
这个内核,让他演高传宝时能接上地气。演如来佛时,那份慈悲才不是空洞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悲悯与祥和。
《西游记》播出后,朱龙广彻底成了“如来佛祖”的代名词,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最离谱的一件事,莫过于收到了来自尼泊尔的“国书”。当地人看了《西游记》,坚信他就是释迦牟尼转世,热情地邀请他“回归故里”定居。
这封信最后惊动了外交部,由工作人员出面澄清,才算作罢。随后,泰国商人把他的佛祖剧照印成护身符,在东南亚地区卖得火热。缅甸的寺庙里,甚至出现了以他的形象塑造的佛像。朱龙广自己都哭笑不得,演了一辈子戏,没想到最后是以这种方式实现了“跨国出名”。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那个时代的纯真。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电视是人们认识世界最重要的窗口。一个角色塑造得过于成功,其形象就会在观众心中扎下根,甚至取代演员本人。
朱龙广的“佛光”,就这样跨越了国界,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大概也是对他演技最大的褒奖——他所演绎的角色,已然超越了戏本身,成了信仰的一部分。
如今,老爷子修行圆满,“归位”去了。可他留下的,远不止那两个经典角色。
他让我们看到,一个好演员,既能扎进泥土里,演出凡人的坚韧与不屈。也能站在云端上,演出神佛的庄严与慈悲。而支撑这一切的,不是什么神通,而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敬业、真诚与善良。
他演活了佛,自己却活成了一个最真实、最可亲的人。这或许,才是他留给这个人间,最温暖的一道“佛光”。
来源:影史奇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