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马心依 通讯员王东岭)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凭借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向高质量迈进。按照“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当地正以产业振兴为引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
围场朝阳湾镇的西红柿大棚基地。王东岭 摄
围场农技人员在观察马铃薯脱毒薯苗生长情况。资料图
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马心依 通讯员王东岭)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凭借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向高质量迈进。按照“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当地正以产业振兴为引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蓬勃活力。
在四道沟乡四道沟村的果林里,晨露还挂在金红苹果的枝条上,果农们已手持修枝剪穿梭林间。他们指尖翻飞,娴熟地修剪着多余的枝条,剪刀开合间带着簌簌轻响。“你看这新芽透着嫩红,老枝则带着深褐,得把弱枝、病枝都剪掉,只留健壮的枝条,来年才能挂满果子。”一位果农一边忙碌,一边向记者展示着修剪技巧,脸上带着对丰收的期盼。
作为围场林果产业的核心区域,四道沟乡不仅是河北省水果标准化生产项目的重点实施区,更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全乡3.6万亩果林如同绿色的海洋,从山脚一直铺展到山腰,人均4.1亩的果树面积,让几乎家家户户都捧着“绿色饭碗”。每到收获季节,红彤彤的金红苹果压弯枝头,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果农们忙碌的身影,分拣、装箱、运输,一派繁忙景象。如今,这里的果品年产量在8万吨以上,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果品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七成以上,95%以上的农户从中受益,果树真正成了百姓眼中的“致富树”。
围场的昼夜温差如同天然的“保鲜柜”,充足的光照则像慷慨的“营养剂”,为林果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依托这一独特气候,当地不断优化林果产业布局,沙棘、金红苹果等经济林作物在山间扎根生长,全县194万亩经济林宛如绿色的生态屏障,既守护着一方水土,又带来了丰厚收益。除了四道沟乡,张家湾乡巴头沟村等专业果品乡村也相继崛起,形成了多点开花的林果产业格局。
近年来,围场紧盯市场需求变化,引导农民发展樱桃、草莓、西红柿等错季果蔬种植,让大棚里的“四季鲜”成为增收新亮点。如今,全县已有2000多户加入错季种植行列,1700余亩的种植面积年产各类果蔬数万斤,年产值达8000万元。同时,当地还将四季采摘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每到周末,不少游客带着家人走进大棚,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新鲜果蔬,既丰富了旅游业态,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走进四合永镇承德御道谷源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与蒸汽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煎饼的焦香与土豆的清甜。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摊皮、翻面、成型、包装,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总经理贾永超拿起刚出锅的煎饼,金黄的饼皮上还冒着热气,他掰下一块递过来说:“你尝尝,咱围场地里长的土豆,淀粉含量高,口感又糯,做出来的煎饼带着自然的香味,不仅好消化,还绿色健康。”
靠着这一口地道的“围场味道”,公司的土豆煎饼累计销量已突破12万单,产值达400余万元。“下一步我们打算开发土豆月饼、土豆面包,让更多人尝到围场的特色。”贾永超的话语里满是信心,而这正是围场做强马铃薯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的生动写照。
作为远近闻名的“马铃薯之乡”,围场的马铃薯种植历史可追溯到上百年前。这里产出的马铃薯个头饱满、淀粉含量高、口感绵密,深受市场青睐。当前,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每年产出165万吨优质马铃薯。经过多年发展,当地已构建起从技术研发、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到仓储保鲜、精细加工、产品销售及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从田间地头的“土疙瘩”,到车间里的煎饼、淀粉、薯片,马铃薯摇身一变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金豆豆”,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力。
从金红苹果挂满枝头的林间风光,再到生产车间里飘出的阵阵薯香,围场正以特色产业为画笔,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