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这位生于1930年的老人一生历经颠沛流离,却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毕生所想都是怎么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为世界文明提供解决方案,其学术成就与人生智慧影响深远。
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这位生于1930年的老人一生历经颠沛流离,却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毕生所想都是怎么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为世界文明提供解决方案,其学术成就与人生智慧影响深远。
许倬云1930年生于厦门,江苏无锡人。他生而残疾,八岁前无法行走,却凭借惊人的毅力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跋涉。他在大陆成长,台湾求学,后赴美国深造,师从史学大师傅斯年。
1965年,美国斯坦福出版社出版了许倬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令其在国际历史学界声名鹊起。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费正清赞其为“小经典”。1970年,许倬云应邀到匹兹堡大学任教,开始撰写《汉代农业》。该书对汉代农业研究有革命性贡献。任教期间,许倬云还曾指导过李银河与王小波,并与王小波有过多次记忆深刻的谈话。
1983年,许倬云着眼于文化史,而不是政治史或朝代史,聚焦西周文化的渊源以及天命观念的滥觞写成《西周史》,为史学研究开辟出了一条新路。2006年出版的《万古江河》则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与《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一起组成了“中国三部曲”,是展示中国、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集大成之作。
学术领域的丰硕成果为许倬云带来了一系列的荣誉,他曾在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又斩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耄耋之年的许倬云身体状况堪忧,瘫痪在床,日常生活几乎完全依赖太太照料,仅剩两根手指尚能活动,但他依旧坚持写作、直播,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大众对话,践行着“该做的事情不能耽搁”的承诺。直至2020年疫情期间还曾推出《许倬云说美国》一书,指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面临着一种不可阻挡的衰落。
许倬云始终心系青年成长,不遗余力地通过写作、直播等方式与年轻人交流,传授人生经验与智慧。他曾提出“往里走,安顿自己的内心”,鼓励青年关注家国民生、科技进步,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曾说过“人非孤狼,见贤思齐,方能寻得安宁”,呼吁年轻人不要逃避责任,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许倬云的人生哲学深刻且富有启迪。他认为在快速变动的世界,要保持阅读习惯,放开眼界与注意力,了解周遭环境。他告诫年轻人“不要糟蹋自己,不要屈服于这个世界”,不要被欲望和自怜左右,要保持清明、良心的独立性、慈悲和平的心以及自重自敬的心。江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深深影响着他,他也将这种关怀天下的精神传递给众人。
许倬云是无锡人,这些年,他在访谈节目中,常常会提及故乡无锡,也时常撰文回忆家乡的种种风土人情。2022年11月,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举办时,许倬云发表题为《我的家乡在江南》的视频讲座,用20分钟时间讲述梳理了江南文脉的宏大简史。
家乡是什么?江南又是何方?许倬云给出了他的回答:“家乡不是地理,家乡是亲情传递。”“江南有上天给的福祉,有湖、有江海,也有秀丽的山川,一年粮食两熟,鱼虾满池子都是,这是特好的福气。”
许倬云说,每次回无锡,他们都要去上坟祭祖,也会到惠山祠堂祭祀,他感受着一路优美的风光,更感怀着地方淳朴的风俗,体味着故乡的温情传递。
“这都让我觉得,无锡是个富有人情的地方;让我觉得,无锡不是路过之处,而是安身立命之地,不管离乡多久,都会让我想到,无锡是我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许倬云说,这就好像在外旅行的人回到家,换了衣服,鞋袜一脱,两脚一泡,喝上一杯茶,那种安逸,就是家了。
“所以,我对无锡,是归少离多,这种温暖和怀念,后来升华为我对中国的感情、对中华同胞的感情。”许倬云说。
许倬云先生的一生,是坎坷却璀璨的一生。他的学术成就照亮了史学研究的道路,他的人生智慧为无数人指引了方向,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陆威 综合整理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