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媒体一看到有人锻炼时猝死,就把问题归咎为“基础疾病未查清”“天气炎热不宜运动”,但这只是表面理由。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进入夏季以后,高温天出现突发事件的人明显增加,不少人出事前几乎没有任何征兆。
很多媒体一看到有人锻炼时猝死,就把问题归咎为“基础疾病未查清”“天气炎热不宜运动”,但这只是表面理由。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运动本身,也不在天气,而在于高温之下身体的调节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运动带来的系统负荷,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
大多数人对“热”的理解还停留在出汗、口渴、闷热这些感受上,但实际上,气温每升高1℃,心血管系统的工作量会以近3%的速度增加。
运动时本身就会激活交感神经,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耗氧加剧,这种状态本应由皮肤散热和血流调节机制来缓冲。
但高温下,血液本来就被重新分配去皮肤表层以增加散热,留给内脏和脑部的供血减少,代谢垃圾堆积、核心体温上升、血压控制变得更加吃力。
数据层面已经很清楚。2022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某三甲医院合作进行的一项热应激实验中发现,在30℃气温下中等强度有氧运动20分钟,受试者的心率比常温条件上升了平均17%,血乳酸水平提高了近38%。
其中一部分人出现了短暂性脑供血不足迹象,表现为头晕、视线模糊、站立不稳。
也就是说,即便在没有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群中,夏季运动只要时间或强度掌握不当,就可能直接触发系统过载。
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这一机制极为关键,却常被忽视。
这一系统在高温出汗时被激活,是为了让身体保留钠和水分,防止脱水。
然而,在运动过程中,此系统若与交感神经激活同时运作,将会致使血管进一步收缩,心率进一步升高。
这种“叠加刺激”会产生一类特殊反应,叫做运动诱发性高血压反跳。
人停止运动后,交感神经没法及时降下来,血压持续升高,而皮肤表层的血管又因为停止运动而迅速收缩,最终心脏面临双重压力,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不仅如此,运动后的恢复窗口也是风险集中区。
很多人运动后直接进入空调环境,喝冰水、冲凉水澡,觉得爽快,其实是在进一步触发迷走神经反射。
迷走神经一旦激活,会让心率突然下降、血压骤降,这在高温后的血管舒张状态中很危险,很容易造成短暂性晕厥,甚至猝倒。
2017年中国运动医学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夏季锻炼后出现晕厥的事件中,有67%发生在运动结束后的15分钟内,多数与冰冷刺激或极端环境变化有关。
此外,存在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其与电解质平衡有所关联。
运动出汗不仅流失水分,也带走钠、钾、镁等离子。
这些离子是细胞电信号传导的基础,尤其是心肌细胞和神经元。
如果电解质流失后没有被合理补充,就会引起传导障碍,肌肉痉挛、心率不齐、反应迟钝等症状都会在高温天被放大。
这个时候如果仍继续运动,只会进一步加速体液失衡。
很多人以为喝水就能补回来,但普通饮用水里几乎没有电解质,长时间喝白水反而可能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
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特别是那些本身有高血压、服用利尿剂、钙拮抗药的人,他们的电解质代谢本就不稳,再在高温下剧烈运动,风险翻倍。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都在,但长期被大众忽略。
网络上不少人打着“汗越多越健康”的口号,在夏天拼命跑步、做热瑜伽、搞暴汗训练,结果是越来越多人在锻炼中出事。
出事的往往还都是自觉“身体不错”、运动习惯稳定的人,这正是危险之处。夏天不怕不动,就怕错动。
这也暴露出一个误区:很多人把身体的“耐热能力”看成是锻炼可以提升的。
但实际研究显示,耐热是受限的生理适应,不是可以无限训练的能力。人的体温调节机制有固定的阈值,一旦超过这个阈值,继续运动带来的就不是适应,而是破坏。
这在医学上叫“热失调综合征”,包括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等,一旦发生,往往难以快速逆转。
尤其是热射病,一旦核心体温超过40.5℃,就会引发蛋白质变性、酶系统失控、细胞膜破裂,快速进入全身炎症反应状态。
即使短时间内降温抢救,仍可能出现脑部损伤、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2023年南方某高校就有一位学生在训练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死因确认是典型热射病。
从发病到死亡不到两个小时,没有明显先兆,没有基础病,唯一的诱因是高温高湿天气下持续运动。
所以根本的问题不是“动不动”,而是“什么条件下能动,怎么动才不会出事”。
这个判断标准不是靠经验,而是靠数据。在高温天气下,户外环境湿球温度超过28℃时,不建议进行中高强度运动;超过30℃时,应当停止一切长时间剧烈活动。
这一标准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多个国家体育医学组织采纳。遗憾的是,这类信息在大众层面几乎没传播过。
有些人会问,自己已经习惯了夏天锻炼,如果一下子停掉,会不会影响身体状态?
长期运动确实对心肺功能有益,但适应不是无限的,应该根据气候条件灵活调整锻炼时间、形式和强度。
比如从早上调整到清晨或傍晚,从户外移到通风良好的室内,从持续跑步转向间歇性训练或轻负荷力量练习,保持代谢活动,同时避免过热。
这不是妥协,而是对身体调节极限的尊重。
再多说一句,现在很多人热衷于佩戴运动手环、智能表,用来监测心率和步数,但这些工具在高温运动中的预警价值有限。
很多设备对核心体温、出汗速度、电解质变化都无感,甚至有些手环测出的心率数据延迟明显,在突发事件前根本无法提供有效信号。
人不能被设备绑架,更不能把判断交给机器。
[1]李云卿,王建月,王亚君,等.冠心病运动养生康复研究进展[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24(08)
来源:老王健康Talk